人力资源管理_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美考君
2024-09-19
来源:52艺考网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培养具有较为深厚的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与分析方法,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理论和技术,能独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不同功能模块方案设计、操作和实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jpg


学科门类:管理类

专业类别:工商管理类

中文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外文名称: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专业代码:120206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20世纪50年代初,在当时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等学科在大学被取消了,但经济科学相对还比较受重视。50年代中期兴起的劳动经济学科承担起了说明、探讨企业劳动管理和农村劳动力管理问题的任务,在本科和大专教学中开设有相关课程。劳动经济学科中的企业劳动管理的教研成为人力资源学科在中国大学中发展的源头。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劳动经济学这个包含了管理元素的经济学专业基础上建立起了与其匹配的管理学专业人事管理、劳动人事管理专业,为中国人力资源学科与专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93年 , 经当时的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在原人事管理专业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经济学院成为首批建立该专业的大学。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劳动经济(部分)(020111)、 人力资源管理(090602)合并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代码为110205,属工商管理类,为管理学门类专业。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工商管理专业代码由110205更改为120206。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2年)》中工商管理专业的代码仍为120206。


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士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设计人才培养的类型、模式和特色。为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一般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不多于8年。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

(1)基础性知识

学生须熟练掌握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专业性知识

学生须系统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创业学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掌握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3)通识性知识

学生须选修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科学技术、语言文学、健康艺术、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能力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获取能力

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课堂、文献、网络、实习实践等渠道获取知识;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知识应用能力

能够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

(3)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与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尝试理论或实践创新。

素质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

(2)专业素质

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发现组织管理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并能够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解决组织的管理问题。

(3)文化素质

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具有时代精神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乐观地生活,充满责任感地工作。

(4)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稳定、向上、坚强、恒久的情感力、意志力和人格魅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的分类及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通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训课程、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

该学科各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40~16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学分比例应不高于85%。

理论课程

核心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创业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等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参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与学分。

选修课程

同时,可以根据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与学分修读要求,根据需要设置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修读。注重学生均衡知识结构的形成,合理设置通选课。专业选修课及通选课的比例应不低于25%。

课程说明

该专业课程设置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鼓励开发跨学科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课堂教学除了运用课堂讲授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为主的其他教学方式,如研讨式教学、问题导向与解决式教学、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组织讨论和主持会议、口头报告与演讲、自查与互查作业等。鼓励教师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人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

实践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5%。

实训实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建立充分可用的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实训基地,开发实验和实训课程实验和实训课程应按照由基础到高级、由单项到综合、由感性认识到体验创新的方式进行。在实施方式上,应该做到既可以结合相应的课程教学来开设,也可以单独作为一项训练来实施,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灵活与方便。

实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切实组织学生实习。实习可分为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认知实习是指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以获取各自专业领域的感性知识,巩固所学理论。专业实习是指组织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了解各自领域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则,运用专业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

社会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和创业实践等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性导向,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管理实验、创业模拟等多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创新意义。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律(非法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甄选、培训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管理、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首钢工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中华女子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吉利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天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农学院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
——
——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杉达学院
——
——
——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
——
河北
衡水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河北北方学院
保定学院
河北金融学院
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燕京理工学院
——
——
——
河南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郑州大学
新乡学院
许昌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新乡医学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大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中原科技学院
新乡工程学院
郑州西亚斯学院
安阳学院
商丘学院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郑州工商学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
山东
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齐鲁工业大学
烟台大学
聊城大学
山东政法学院
泰山科技学院
潍坊理工学院
青岛工学院
潍坊科技学院
烟台理工学院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
——
山西
晋中学院
山西财经大学
太原学院
晋中信息学院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安徽
安徽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池州学院
铜陵学院
黄山学院
宿州学院
阜阳师范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皖江工学院
合肥城市学院
淮北理工学院
蚌埠工商学院
安徽外国语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
——
——
江西
豫章师范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赣南师范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交通学院
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科技学院
南昌工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
——
江苏
河海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
苏州城市学院
无锡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南京审计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盐城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宿迁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
——
——
浙江
嘉兴南湖学院
温州理工学院
衢州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
嘉兴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温州商学院
——
——
湖北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三峡大学
长江大学
湖北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商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武汉学院
武汉城市学院
湖北商贸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
武汉东湖学院
汉口学院
武昌工学院
——
——
——
湖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工商大学
湘南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吉首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
广东
东莞理工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药科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肇庆学院
广州新华学院
广州华商学院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广州软件学院
珠海科技学院
广州南方学院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
东莞城市学院
广州华立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
——
广西
梧州学院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河池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柳州工学院
广西外国语学院
——
——
云南
云南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昆明文理学院
——
——
——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大学
贵州商学院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
四川
西华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乐山师范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轻化工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民族学院
成都锦城学院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四川工商学院
成都东软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
陕西
陕西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财经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延安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西安工商学院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西安思源学院
西安翻译学院
西安外事学院
西安欧亚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青海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宁夏
北方民族大学
银川科技学院
银川能源学院
——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哈尔滨金融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哈尔滨剑桥学院
哈尔滨华德学院
黑龙江财经学院
哈尔滨广厦学院
——
——
——
吉林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长春财经学院
吉林外国语大学
长春科技学院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
——
辽宁
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大学
沈阳工学院
大连财经学院
沈阳城市学院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财贸学院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
——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学
——
——
——
新疆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塔里木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新疆科技学院
——
内蒙古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
海南
海南师范大学
三亚学院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江夏学院
莆田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商学院
福州工商学院
闽南理工学院
仰恩大学
——
——
甘肃
兰州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甘肃政法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
兰州工商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