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_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美考君
2024-09-19
来源:52艺考网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培养具有较为深厚的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与分析方法,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理论和技术,能独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不同功能模块方案设计、操作和实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jpg


学科门类:管理类

专业类别:工商管理类

中文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外文名称: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专业代码:120206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20世纪50年代初,在当时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等学科在大学被取消了,但经济科学相对还比较受重视。50年代中期兴起的劳动经济学科承担起了说明、探讨企业劳动管理和农村劳动力管理问题的任务,在本科和大专教学中开设有相关课程。劳动经济学科中的企业劳动管理的教研成为人力资源学科在中国大学中发展的源头。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劳动经济学这个包含了管理元素的经济学专业基础上建立起了与其匹配的管理学专业人事管理、劳动人事管理专业,为中国人力资源学科与专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93年 , 经当时的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在原人事管理专业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经济学院成为首批建立该专业的大学。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劳动经济(部分)(020111)、 人力资源管理(090602)合并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代码为110205,属工商管理类,为管理学门类专业。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工商管理专业代码由110205更改为120206。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2年)》中工商管理专业的代码仍为120206。


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士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设计人才培养的类型、模式和特色。为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一般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不多于8年。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

1)基础性知识

学生须熟练掌握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专业性知识

学生须系统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创业学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掌握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3)通识性知识

学生须选修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科学技术、语言文学、健康艺术、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能力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获取能力

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课堂、文献、网络、实习实践等渠道获取知识;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知识应用能力

能够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

3)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与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尝试理论或实践创新。

素质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

2)专业素质

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发现组织管理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并能够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解决组织的管理问题。

3)文化素质

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具有时代精神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乐观地生活,充满责任感地工作。

4)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稳定、向上、坚强、恒久的情感力、意志力和人格魅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的分类及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通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训课程、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

该学科各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40~16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学分比例应不高于85%。

理论课程

核心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创业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等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参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与学分。

选修课程

同时,可以根据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与学分修读要求,根据需要设置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修读。注重学生均衡知识结构的形成,合理设置通选课。专业选修课及通选课的比例应不低于25%。

课程说明

该专业课程设置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鼓励开发跨学科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课堂教学除了运用课堂讲授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为主的其他教学方式,如研讨式教学、问题导向与解决式教学、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组织讨论和主持会议、口头报告与演讲、自查与互查作业等。鼓励教师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人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

实践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5%。

实训实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建立充分可用的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实训基地,开发实验和实训课程实验和实训课程应按照由基础到高级、由单项到综合、由感性认识到体验创新的方式进行。在实施方式上,应该做到既可以结合相应的课程教学来开设,也可以单独作为一项训练来实施,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灵活与方便。

实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切实组织学生实习。实习可分为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认知实习是指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以获取各自专业领域的感性知识,巩固所学理论。专业实习是指组织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了解各自领域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则,运用专业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

社会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和创业实践等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性导向,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管理实验、创业模拟等多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创新意义。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律(非法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甄选、培训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管理、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



1  /  2
阅读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相关推荐
1  /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