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是一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学会调查、策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农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门类:管理类
专业类别:农业经济管理类
中文名称:农林经济管理
外文名称: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专业代码:120301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经济生活“非农化”的背景下,农业院校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减少了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招生,农业经济系普遍更名经济贸易学院,把部分教学资源转向非农业经济的经济类热门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面临挑战。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农业经济管理(090601)、 林业经济管理(部分)(090602)、渔业经济管理(090603)、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090604)、 农业经济(部分)(020107)合并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为110401,属农业经济管理类类,为管理学门类专业。
2012年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将原农林经济管理(110401)、农业经营管理教育(040312W)合并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为120301。
2020年2月21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代码为120301,属农林经济管理类,为管理学门类专业。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2年)》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代码仍为120301。
设置背景
自从农业和林业出现后,人们便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对农业和林业进行利用和管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初期,也主要是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由于研究的不断细化和深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便逐渐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
培养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具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和熟悉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从事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学生完成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和身体素质。
知识要求
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其综合应用方法,熟悉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了解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能力要求
具备自主获取和更新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能力,具备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必要的书面与口语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的分类及结构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实践教学课程应包括教学实验与实训、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符合素质养成、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各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不低于140学分,其中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累计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20%,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30%。
理论教学
公共基础类课程
应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
应开设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和艺术品位为目的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艺术教育类以及就业创业指导类通识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应区别于本专业类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类课程
应开设为专业类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学科基础理论类和方法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其中,经济学、管理学类的学科基础课程应不少于3门,农村调査研究方法、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定性研究方法等方法类基础课程应不少于2门,相关农业科学类学科基础课程应不少于1门,还可以开设农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类的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类课程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开设农(林、牧、渔,下同)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产品运(营)销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企业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等必修课,鼓励开设农村发展概论、农村社会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村金融学、食品经济学、农业系统工程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伸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鼓励各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类选修课程和具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
应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包括教学实验与实训、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与实践教学基地,保证满足不低于50%学生的集体实习与社会实践的需要鼓励建设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中心、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
教学实验与实训:应在理论教学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与模拟训练。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应附设或者单独设置实验课,加强技能训练。鼓励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实习内容应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相关联,毕业实习内容应与专业学习与学生就业相关联。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应有实习计划与实习方案,实习过程应有记录,实习之后应有总结。实验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理论课程附设,也可以单独设置。实验课程应有教学大纲,规定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课时、内容、过程、效果检查和课程的考核方式等。
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鼓励结合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开展课程实习,鼓励采取多种方式的毕业实习。有课程实习的专业课应不少于2门,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实习的累计时间应不少于10周。
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应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应把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计人工作量。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提供条件。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应有活动总结报告或者活动成果报告。
毕业论文:学生应完成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的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应立足于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论文应符合资料翔实、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方法正确、结论明确、语言流畅、写作规范的基本要求。指导教师应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调研和资料收集、确定提纲、写作修改等进行全程指导,并对论文质量进行审查把关。学生从选题到答辩的整个过程应建立过程监控制度,对每个主要环节进行记录。
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食品、商业咨询、银行保险、房地产、教育培训、家具、动物营养与健康等行业企业就业,从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分析、行业咨询、投资评估等工作;可通过组织部选调、公开招考等进入农业农村部门或非农政府部门的涉农岗位就业,从事公共管理、调研报告和政策公文材料写作等工作。
考研方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会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