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Tongji-Universität),简称“同济”,位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美“10+10”计划,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国际铁路联盟、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
同济大学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7余万平方米;设有29个专业学院,开设73个本科招生专业;有专任教师2815人。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10所附属中小学,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3个,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
学院 | 本科专业 |
---|---|
同济大学新生院 | -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城市设计 |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智能建造 |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 |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 |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 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 德语、英语、日语 |
同济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 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海洋技术 |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 飞行器制造工程、工程力学 |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 车辆工程 |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 |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 测绘工程 |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 |
同济大学医学院 | 临床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基础医学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 |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 |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 | - |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 车辆工程 |
同济大学女子学院 | - |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 - |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 |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 - |
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 | - |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 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汽车服务工程 |
同济大学中意学院 | - |
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 - |
同济大学中芬中心 | - |
同济大学中西学院 | - |
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 - |
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 | 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 - |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 - |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其中,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等8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7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8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12个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学科水平排名进入前2%或A类。
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建筑学、海洋科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地球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城乡规划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设计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专业学位博士点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机械、电子信息
一级学科硕士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
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法律、教育、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会计、艺术、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机械、电子信息、体育、应用统计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环境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车辆工程
上海市重点学科
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学、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其理论(含车辆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固体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内科学(心血管病)、外国哲学
上海市高峰学科
I类高峰: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II类高峰: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
IV类高峰:设计学、环境与生态、干细胞与转化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A类:建筑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B类:哲学、数学、物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评估
2017年12月28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排名获得A+(前2%或前2名),获得A+的学科数量排名全国第11位(并列);设计学排名获得A(前2-5%);数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排名获得A-(前5-10%)。
强基计划
力学、应用物理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
截至2023年5月,同济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0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0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9年度(23个):金融学、德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环境设计。
2020年度(18个):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应用化学、海洋科学、工程力学、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运输、环境科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口腔医学、会计学、物流管理、动画、视觉传达设计。
2021年度(19个):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日语、地球物理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统计学、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造、飞行器制造工程、康复物理治疗、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广播电视编导、产品设计。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2020年度(4个):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1年度(2个):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力学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力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规划景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规划景观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等12家附属医院。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10所附属中小学。
同济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由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同济大学附属存志东校(上海市十五中学)、同济大学实验学校、同济中学、同济小学、同济大学幼儿园、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组成。同济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学校探索学生工程素养贯通式培养模式,整合同济大学教育优势,吸纳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同进行学制贯通下以工程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学段衔接的学生工程素养和招生机制的研究。
同济大学虹口基础教育集团主要包括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筹)、同济大学幼儿园(虹口部)、上海市第五中学、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复兴实验小学等学校。将按照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关于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理念及目标,以管理模式创新、教师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培养方式融合为突破口,共同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大中小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同济实验班于2021年12月启动;另外两个重点项目包括位于天宝路的同济大学幼儿园(虹口部)、位于北外滩华兴坊的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筹)新校区。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81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9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含双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30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54人次,“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6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院士
类别 | 院士名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汪品先、孙钧、姚熹、郑时龄、裴钢、周兴铭、陈义汉、常青、何满潮、薛永祺、何积丰、陶文铨、李杰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项海帆、李同保、郭重庆、卢耀如、钟志华、吴志强、陈杰、肖绪文、崔俊芝、侯立安、梁文灏、吕西林、徐祖信、段宁、蒋昌俊、朱合华、赫伯特·芒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裴钢、汪品先 |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姚熹 |
德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 吴志强 |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 吴志强、娄永琪 |
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 | 李国强 |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 薛松涛、吕西林 |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 郑时龄、伍江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李荣兴、赵生捷 |
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郑时龄)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龚沛曾) | 钢结构教学团队(陈以一) |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教学团队(赵民) | 普通物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顾牧) | 宝石学教学团队(廖宗廷) |
大城市交通管理理论及系统(孙立军) | 节能环保汽车(余卓平) | 心脏颤动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理论基础(陈义汉) |
嵌入式服务计算(蒋昌俊) | 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电磁波调控(陈鸿) | 城市软土地下空间与工程(朱合华) |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康九红) | - |
2020年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的决定》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11月23日,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四届动漫奖中最佳动漫教育机构。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0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279位,中国大陆第11位。
2021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位列全球99位,中国内地第6位。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256位,中国大陆第9位。
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211位,中国大陆第8位。
2022ABC中国大学排名,位列第11。
同济大学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三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Cell》;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学校7科研项目成果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以同济大学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3项目分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同济大学教授为主要参与者合作完成的4项目分获1项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8年,学校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揭牌成立,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攻克若干世界级技术难题;成立雄安未来城市研究院,服务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由学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入选教育部珠峰计划的首批七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经费位居全国高校第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数并列全国高校第3。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提供全新思路;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承担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的建筑设计任务,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建言献策。国防科研和军民融合项目立项合同额首次突破1亿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总计83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较上一年增加27.7%。文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首次超过1亿元。学校成为中央网信办首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之一。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8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13项;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8项。
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495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
2022年8月,由同济大学等25家单位编制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技术规程》发布。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拥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4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10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国内首批标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基地类型 | 平台或基地名称 |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 | 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 |
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6) | 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
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 |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 | |
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 |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 | 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 |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 国家土建结构预计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 | |
“2011”协同创新中心(1) |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 |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1) | 汽车整车风洞试验中心(上海)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 | 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 |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地震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 |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工程结构服役性能演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智能计算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2) | 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 |
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 | |
教育部国际联合合作实验室(2) | 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 | 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新能源汽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智慧城市感知与规划重大工程软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其他研究中心(3) | 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联合) |
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 | |
教育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 | |
交通部协同创新平台(1) | 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交通部协同创新平台 |
其他省部级实验室(6) | 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联合) |
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 | |
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 |
中国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应对重点开放实验室(联合) | |
民航航空器结构智能辅助适航重点实验室 | |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2) | 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 |
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 |
上海市轨道交通结构耐久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筹) | |
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重点实验室(筹) | |
上海市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麻醉与脑功能调控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自主智能无人系统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1) | 巽他陆架大洋钻探国际联合实验室 |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 上海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市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宝石及材料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网络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工业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区块链应用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 |
上海人工心脏与心衰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 |
上海超声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 |
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 | 上海市干细胞临床诊疗工程研究中心 |
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 | 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5) |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
上海市土木基础设施抗震试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
上海视觉感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 |
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3) | 上海市催化医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
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 |
上海市智能计算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 |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8) |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
上海市电子交易与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 |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磁浮与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 |
海底过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网络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多网多模式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 | 上海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
上海市科创中心(1) | 上海新能源汽车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 |
基地类型 | 平台或基地名称 |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 | 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 |
国家重点实验室 (3) |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 |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1) |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 | 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 国家土建结构预计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合) | |
“2011”协同创新中心 (1) |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 |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1) | 汽车整车风洞试验中心(上海)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4) | 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 |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地震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 |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工程结构服役性能演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 | 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 |
教育部国际联合合作实验室(2) | 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 | 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新能源汽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其他研究中心(3) | 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联合) |
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 | |
教育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 | |
交通部协同创新平台(1) | 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交通部协同创新平台 |
其他省部级实验室(4) | 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联合) |
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 | |
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 |
中国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应对重点开放实验室(联合) (筹) |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9) | 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 (联合) |
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 |
上海市轨道交通结构耐久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筹) | |
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重点实验室(筹) | |
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1) | 巽他陆架大洋钻探国际联合实验室 |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 上海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市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宝石及材料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网络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工业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区块链应用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 |
上海人工心脏与心衰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 |
上海超声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 |
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 | 上海市干细胞临床诊疗工程研究中心 |
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 | 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5) |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
上海市土木基础设施抗震试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
上海视觉感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 |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5) |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
上海市电子交易与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 |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磁浮与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 |
海底过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 | 上海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
上海市科创中心(1) | 上海新能源汽车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 |
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1)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
人工智能(1) | 商用航空发动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 |
学术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之一,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40多种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201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的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在中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同济自然版学报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为70.2,排名全国第一。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1990年,是由同济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CSSCI)、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力学季刊》
1980年创办并公开发行。该刊自1993年起连续被选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选为核心期刊;是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力学学会主办的工程力学学科的学术刊物。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类学术期刊,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等收录。
《城市规划学刊》
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城市规划汇刊》,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术期刊。该刊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
1986年创刊,研究对象以德国为主、兼顾欧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8年创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首家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岩土工程师》
1980年创刊,该刊已被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收录。
图书馆藏
同济大学图书馆由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嘉定校区图书馆、沪北校区图书馆、德文图书馆、同济大学博物馆组成,总面积68135平方米。同济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纸本图书超过450万册,电子图书及学位论文约1233.17万册,纸质中外文现刊700种,中文电子期刊约74.53万册,外文电子期刊约117.92万册。
卓越联盟
2010年11月25日,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在同济大学宣布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全方位合作,并宣布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重庆大学于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同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同济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已发展成为中国教育、文化和科技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除颇具影响的中德学院、中法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和中意学院外,还建有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等机构。在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合作承办多所孔子学院。
学校每年接待境外来宾5000多人次,2002年德国总理施罗德、2004年法国总统希拉克、2006年意大利总理普罗迪、2007年德国总统克勒等,并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讲学。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留学生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国际学生人数达3575人。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2022年1月13日下午,同济大学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推动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重点领域的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新型数字化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打造中德校企合作新典范。
欧洲
1.与德国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组织学生赴德国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柏林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弗莱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康茨坦茨大学、图宾根大学、勃兰登堡工业大学、波鸿鲁尔大学、马堡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柏林洪堡大学、斯图加特大学、莱比锡大学、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波恩大学、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等。
2.与法国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与法国的接触和交流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交流合作逐渐密切。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法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入,特别是2004年10月法国时任总统希拉克阁下为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奠基和2006年11月法国时任文化部长为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大楼落成揭幕,学校对法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除了学校与法国国立桥路大学校暨巴黎高科于1999年11月合作创办的的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之外,学校与法国二十多所高等院校保持了密切的校际合作关系,高层人员来访频繁,合作层次不断深入,且呈系列化趋势;目前,合作专业已拓展到交通、电信、建筑城规、汽车、机械、经济管理、环境、土木、人文科学和理学(数学、物理、化学、海洋地质、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
此外,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也已逐步成为同济大学对法合作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且得到了法国驻华使领馆、法国企业和各类机构的长期支持。
3.与意大利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与意大利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教授间的交流与合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意两国高等教育合作备忘录的签署,特别是2006年意大利普罗迪总理来学校见证同济大学中意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对意合作也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中意学院作为中意两国第一个政府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从开始的工程类本科双学位项目,业已扩大至设计、工程、建筑、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硕士、博士生合作项目,中意学院也成为同济大学对意产学研合作的窗口与平台。
合作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组织包括: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帕维亚大学、帕维亚高等研究院(Istituto Universitario di Studi Superiori di Pavia)、特兰托大学、威尼斯IUAV大学、威尼斯国际大学、佛罗伦萨大学、罗马第一大学(La Sapienza)、罗马第二大学、帕多瓦大学、佩鲁贾外国人大学,意大利但丁学会(Società Dante Alighieri),菲亚特集团(FIAT Group),意中基金会等。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与意大利驻上海总领馆、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意大利环境国土海洋部、意大利教育中心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等政府、民间机构和诸多企业在科研、人才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2008年5月“中意学院战略顾问委员会”的成立也为更多关注同济对意合作的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了平台。
4.与瑞士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组织学生赴瑞士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
5.与奥地利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组织学生赴奥地利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因斯布鲁克大学、林茨大学、格拉茨技术大学等。
6.与芬兰的合作与交流
自2010年起,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所大学共建了同济大学中芬中心,以期成为国际创新知识的枢纽和引擎。
两校合作双学位项目:国际设计商业管理(跨设计、经管和电信专业)。学生交流:学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建筑城规、材料工程;设计;经管等院系同学可以申请。
亚洲
1.与日本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开始了与邻国日本的交流。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学校与日本各界的友好合作关系逐步加强,同时随着大批新一代留日学者陆续回国,来同济工作,使同济大学对日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化,更具实质性,合作方式与领域也益趋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于2004年在东京及2007年在大阪与当地大学合作设立了教学点,以便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1992年得到大阪工大摄南大学的帮助,在同济大学外语系下设立了日语专业,目前已发展成教师19名,在籍学生128名的日本语言与文化专业,更是为学校对日交流的发展积蓄潜力。目前与学校有校际合作关系的日本大学就有24所,局部合作的则更多,近年在产学研结合潮流中,与日本企业也进行着频繁的交流。此外,从2003年起学校开始与日本的几所大学开展大多为期一年的短期学生交流,以助两国青年学生的相互交流、增进理解、锻炼意志、开阔视野和增长学识。
2.与韩国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于2001年初次与韩国的江原大学签署校际学术交流协议以来,陆续与韩国庆熙大学、高等科学与技术大学(KAIST)、高丽大学、汉城大学、成钧馆大学、釜山国立大学、密阳大学、亚洲大学、仁济大学、全州大学等建立和开展了包括学生短期交流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与韩国的企业如LG、LS、PRIME集团等也建立了联系,领域覆盖土木、建筑、材料、电信、物理、汽车、人文、社科等领域。
3.与越南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与越南的交往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为数不少的越南优秀学生在学校建筑、城市规划、结构、工民建、建筑机械、工程经济等专业学习,毕业或进修后回国工作,成为越南城市建设的栋梁,其中不乏成为部级领导的校友,我国改革开放后他们不断介绍年轻学生来同济留学,与留校工作的校友开展合作科研项目等,并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越南相关领域的大学(河内建筑工程大学、河内建筑大学、越南矿业与地质大学)缔结了合作交流协议,同时不断介绍越南建设、教育部的官员前来访问交流,输送官员来学校参加培训项目,邀请学校专家赴越南讲学等。近年,又有校友在越南第三大城市DANANG联合创办了DANANG建筑大学,在课程设置等上寻求母校的支持和帮助。
4.与新加坡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有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在建筑、规划、土木、工程管理、交通工学领域有学生短期交流等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与南洋科技大学、亚太管理学院、新加坡住房发展局、新加坡教育学院、ABB安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合作关系。
5.与马来西亚的合作与交流
2003年在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的见证下学校与吉隆坡基建大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为该校提供教育大纲及教学活动的咨询等,2006年在土木领域签署了更为详细的合作协议。
6.与也门的合作与交流
20世纪70年代应我国教育部的要求,学校先后派出机电、建工、建筑领域的教授赴也门萨那技术学校教学,并参与该校的管理工作,此后该校发展为萨那大学,学校于1990年与该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7.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其他与泰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以色列等国的教育、研究机构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合作与交流。
美洲
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包括学生交换、双学位培养、联合科研、教师交流和寒暑期学校等项目。
大洋洲
自1988年起,同济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土木、建筑城规、航空航天和设计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
非洲
早在1975年,同济大学就开始招收非洲留学生,33年来共招收来自非洲45个国家的留学生357名,他们分别在建筑、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接受学历教育。2001年起,同济大学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不但与诸多非洲高校与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也参与或组织了一些针对非洲国家的国家支援项目与高层次培训项目。2005至2007年期间,非洲多国教育部长代表团、安哥拉文化部副部长Andre Mingas先生、非洲联盟副主席Patrick Mazimhaka先生等政府高层先后访问学校。
一、同济大学环境领域对非合作
1.非洲国家青年环境领导人研修班
2.面向非洲与南亚国家环境部官员管理可持续发展硕士项目
3.非洲用于造林的社区废水管理和利用项目
4.中国非洲德国博士水资源管理夏季学校
二、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领域对非合作
1. “非盟会议中心”项目
2.非洲规划院校(AAPS)网站
3.中非可持续城市发展研讨会
4.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