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缩写“BUAA”),简称北航,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中央直管高校,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A类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强基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未来技术学院、首批国家集成电路学院、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新一轮“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等。
1951年,国家决定将北洋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系,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将云南大学航空工程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航空专修科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52年,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要求,设立北京航空学院,由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四川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学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工业学院礼堂(原中法大学旧址)举行。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杭州国际校园总占地面积约4000亩;设有39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81个本科专业;有36个一级学科(其中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工6284人,有在校生39864人。
截至2025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有39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81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交叉10个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 学院 |
---|---|
经济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行政管理 | |
新闻学 | |
金融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工商管理 | |
会计学 | |
工业工程 | |
经济统计学 | |
工程管理(A+) | |
能源经济(A+) | |
法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英语(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
德语 | |
翻译 | |
法语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统计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
应用物理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 |
核物理(A+) | |
物理学 | |
化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 |
应用化学 | |
化学生物学 | |
工程力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A+) | |
机械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 |
工业设计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
智能制造工程(A+) | |
微机电系统工程(A+) | |
车辆工程(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
飞行器适航技术(A+) | |
智慧交通(A+) | |
测控技术与仪器(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智能感知工程(A+)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纳米材料与技术(A+) | |
环境工程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A+) | |
电子信息工程(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通信工程(A+) |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A+)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
虚拟现实技术(A+) | |
软件工程(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 |
信息安全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交通运输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学院 |
飞行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 |
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A+) |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宇航学院 |
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A+) | |
智能飞行器技术(A+) | |
飞行器动力工程(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宇航学院 |
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 | |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 |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信息对抗技术(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 | |
生物医学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
绘画 | |
空间科学与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 |
机器人工程(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航空航天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A+)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 |
智能医学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
运动康复 | |
截至2024年12月 |
截至2024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教职工6206人,其中专任教师3041人。专任教师中,84%具有高级职称,89.5%具有博士学位。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544人,国家级创新团队45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0名、教学团队5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类别 | 名称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高镇同、李未、闫楚良、郑志明、钱德沛、蒋成保、郭雷、陶智、曹晋滨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大响、李椿萱、钟群鹏、陈懋章、王浚、冯培德、姚骏恩、杨凤田、徐惠彬、张广军、王华明、苏东林、宫声凯、向锦武、王云鹏、王自力、焦宗夏 |
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 陈宗基、周盛、张其善、武哲、李未、李椿萱、高歌、傅惠民 |
国家级教学名师(部分) | 王琪、李尚志、张晓林、马殿富、樊尚春、郭卫东 |
北京市教学名师 | 过梅丽、王琪、柳重堪、张晓林、蒋持平、李卫国、陈强、王华明、苏东林、熊璋、吴纪桃、张军、陈懋章、丁水汀、高宗升、李钢、张莉、郑志明、李华、刘静华、胡晓光、刘沛清、姚小玲、陈子瑜、樊尚春、韩立岩、杨小远、徐平、熊庆旭、贾玉红、张有光、郭卫东、孟庆春、刘建伟、张华、杨超、王之栎、曹庆华、胥国红、林岩、彭付芝、王俊、洪杰、高小鹏、杨义川、李松梅、林贵平、马殿富、李红裔、刘旭东、周宁、梁国柱、王祖林、王艳东、朱英、李卫平、宋友、武晓霞、李亚梅 |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 钱政、刘荣科、马艳红、万志强、于靖军、徐华平、高宁、谭小芬、欧阳元新、王文文、刘丽敏、刘虎、谢惠媛、马小兵 |
“万人计划”(部分) | 郑志明、吕卫峰、胡春明、陈华伟、杨世春、余贵珍、宋凝芳、江洁、吕广宏、薛瑞、尚耀星、石岩、王琼华、郭雷、段海滨、吕金虎、陶飞、徐立军 |
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 陈子瑜、江洁、尚涛、宋友、王进良、王少萍、徐国强、马齐爽 |
截至2024年12月 |
截至2024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36个一级学科(其中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引领优势。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数量大幅增加,工程学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
类别 | 名称 |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集成电路与科学、应用经济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特种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仪器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物理学、光学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法学、统计学、网络空间安全、化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空天动力科学与技术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国家级一流学科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公共管理学、数学 |
省级一流学科 | 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先进无人飞行器 |
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力学 |
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 | 人机与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车辆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管理科学与工程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工程学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 |
截至2024年5月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2个。建立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10个。名师、名课、名教材和教学成果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4门,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4门。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 航空航天实验教学中心 空天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航空科学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空天电子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与控制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青云航空仪表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北立中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南许继工控系统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国家级法学教育基地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 |
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材料设计与数字化增材制造实验教学中心 仪器光电及可靠性实验教学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热工实验教学中心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创新经济和智慧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
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星航机电设备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 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 智慧制造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先进航空发动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
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育人平台 | 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 医工融合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经费自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工程、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信息对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工业工程、金融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德语、车辆工程、土木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核物理、视觉传达设计、化学、环境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翻译、飞行器适航技术、工程管理、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经济学、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经济、统计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法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交通运输、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 经济统计学、安全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工程、会计学、绘画、空间科学与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应用化学 |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 |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自动化 |
国防特色专业 | 材料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交通运输(空中交通管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核物理、质量与可靠性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 |
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生物医学工程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演讲与口才(1~4讲)、航空航天概论(1~5讲)、数学大观(1~6讲)、演讲与口才(5~6讲)、航空航天概论(6~16讲)、世界经济五百年(1~6讲)、数学大观(7~14讲、密码的奥秘(1~6讲)、电子信息专业导论——从智能手机谈起(1-10讲)、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1-5讲)、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1-6讲)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线性代数启蒙、机械原理、航空航天概论、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工科数学分、高等数学(上)、微积分启蒙、走进歌剧世界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数学大观、数字信号处理、工科数学分析、高等数学(上)、微积分启蒙、走进歌剧世界、线性代数启蒙、机械原理、航空航天概论、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基于AFM的物质表面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表征仿真实验、飞行器空天交会运动虚拟仿真实验、 、隐身飞机探究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理科高等代数、工程图学(1)/(2)、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电子电路(1)、自动控制原理A(1) /A(2)、编译技术、材料力学A、飞机总体设计、空气动力学、火箭发动机专业综合实验、航空航天概论、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通用俄语1、线性代数、微波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太空生存、算法设计与分析、空天防御雷达虚拟仿真实验、火星星表探测系统控制技术探究虚拟仿真实验、飞行器环境控制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虚拟仿真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与强度(1)、债法(含合同法)、德语翻译实践(1)、高级英语(1) 和(2)、工科数学分析、基础物理实验、基础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A、应用统计学、电子信息工程导论、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理论力学 A(1)、振动力学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土力学、光电子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测试原理与系统、信息网络安全、弹性力学、电化学原理、交通安全工程、飞行动力学基础、火箭发动机设计、火箭发动机原理、C 语言程序设计、航空发动机设计、离散数学(信息类)、航空航天结构材料、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与伦理学、计算机组成、生物力学、未来无人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
全国优秀教材 | 《ava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高级财务管理学(第4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计算机系统系列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飞行器动力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电磁兼容技术创新团队、惯性技术创新团队 |
工信部研究型创新教学团队 | 基础物理学课程教学创新团队、系统能力教学团队、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 |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 “航空航天概论”本科育人团队、机械原理本科育人团队、自动控制原理本科育人团队、空天电子信息实验教学团队、材料化学本科育人团队 |
截至2024年5月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获国家级教材建设优秀教材奖3项,12项成果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坚持党管外事原则,坚持服务外交大局,坚持世界一流愿景,持续深化“UPS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全域全方位的全球北航工作格局。拓展和深化与国际著名高等学校、一流研究机构、知名跨国公司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与全球2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公司及国际组织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成立北航中欧合作委员会,加强对欧合作。发起成立及加入了“欧洲顶尖工业管理者高校联盟(T.I.M.E.)”“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国际宇航联合会”等17个国际大学联盟及学术组织。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历经20年发展,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典范”。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悉心指导和浙江省全力支持下,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共建中法航空学院,扎实推进中法航空研究院建设,积极探索高水平、精英式、本硕贯通的国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范式。学校现有1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获批成立1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大力实施“远航计划”,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校际学生交换、海外实习以及国际暑期学校、科技竞赛、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动我校学生参与国际化培养、丰富海外经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了“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与国内高校、院所进行合作,是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成员,2017年6月,加入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组成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
2022年2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牵头组建的“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式批复成立。
2023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发布《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北斗星链”内涵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跨校选课、联合培养学士学位、校间身份互认、开放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协同合作。
截至2024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副主任单位承建3个国家实验室,参与8个国家实验室建设。获批建设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建设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另有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4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2个产教融合平台、100个省部级平台、23个文科类平台/智库。
级别 | 科研平台 | |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
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 | |
数字感知芯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 | 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产教融合平台 | 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
协同创新中心 |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 |
前沿科学中心 | 超循环气动热力前沿科学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空天先进材料与服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复杂系统分析与管理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极弱磁测量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智能交通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区块链与物联网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先进航空导航与空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先进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先进空天芯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航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航空器先进设计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智能无人飞行系统先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量子传感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高温结构材料与涂层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生物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联合) | 航空气动声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可视计算与人机智能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临空信息系统先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空间环境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空天网络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融合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空天信自旋电子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大数据精准医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先进航空机载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特种车辆无人运输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语言信息与智能计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空天光学-微波一体化精准智能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强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数据智能与智慧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 | 飞机/发动机综合系统安全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计算机新技术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 | 飞行器装配及机器人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仿生能源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网络化协同空管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新能源汽车高效动力传动与系统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气动热力储能与供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先进核能材料与物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微波感知与安防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生物材料与神经再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优化设计与评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高效绿色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实验室 | 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粉体技术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数字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通用航空技术北京实验室 | |
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 清洁能源与高效动力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通用航空北京工程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 | 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 | 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 |
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 | 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 | |
中央空管委重点实验室 | 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空管法规标准研究中心 |
民航局重点实验室 | 民航空天地一体空事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 民航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重点实验室 |
民航安全技术和鉴定实验室 | 民航数据通信及新航行系统科研基地 | |
民政部重点实验室 | 民政部人体运动分析与康复技术民政部重点实验室 | 民政部康复辅具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
其他重点实验室 | 机械工业服务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 | 航空电子综合航空电子重点实验室 |
先进仿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 航空可靠性综合重点实验室 | |
机械工业数控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 ||
国际合作基地 | 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 | 空天生物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空天物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自旋电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
截至2024年5月 |
截至2024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承担“机载”“高分”等百余项重大任务,在航空发动机、增材制造、电磁安全、可靠性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卡脖子”问题,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在空天平台、无人系统、空管系统、导航制导等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创新发展。“十五”以来,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84项,2004年以来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纪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在功能材料、仿生科学、微纳技术、空间物理等领域取得原创成果,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持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发动机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土的统一硬化本构理论 | 姚仰平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高温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 | 蒋成保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集成光场3D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 | 王琼华 |
202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复杂装备数字孪生运维管控共性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 | 陶飞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机动平台的高清晰精准光电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 | 张弘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系统 | 钱德沛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复杂数控装备的监测评估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 | 陶飞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 | 张军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电推进羽流对航天器性能影响机制和高效防护技术 | 蔡国飙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 | 张虎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制新技术及应用 | 朱衍波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规模监控视频智能处理技术及应用 | 李波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 | 杨世春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空间极端环境下机构复杂序列运动地面测试装备关键技术 | 丁希仑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仿复眼成像的单相机三维流场测速关键技术及装备 | 王晋军 |
201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范围路网交通协同感知与联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 王云鹏 |
201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新型磁弹性材料的功能调控、晶体生长和大磁致应变特性研究 | 蒋成保 |
2017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飞机电液自馈能刹车装置与防滑控制新技术 | 焦宗夏 |
2017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多物理效应协同雾化水灭火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杨立军 |
201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气动元件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 | 蔡茂林 |
2016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基于移动位置数据的城市出行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 | 吕卫锋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动态星敏感器技术与工程应用 | 张广军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运动座载设备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 贾英民 |
201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车辆联网感知与智能驾驶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 王云鹏 |
2014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可视素材内容驱动的虚拟场景生成技术及应用 | 陈小武 |
2014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机载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房建成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结构及相关特性 | 郭林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 | 孙茂 |
201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飞机大型整体结构件测量/加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 赵慧洁 |
201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谐振式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樊尚春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精度高动态视觉测量技术与系统 | 张广军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 | 赵沁平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可靠先进液压系统新技术及其在现代军机、民机和航天器中的应用 | 焦宗夏 |
200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 | 张军 |
200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 | 张广军 |
200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远程无框架脑外科机器人系统 | 王田苗 |
200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新型高性能捷联惯性测量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房建成 |
200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国国家网格 | 钱德沛 |
200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开发与运行平台 | 赵沁平 |
200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领域的软件生产平台SoftProLine | 怀进鹏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张军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生产平台技术 | 李未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开发与支撑环境 | 赵沁平 |
200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机械结构中值载荷谱编制原理及工程应用 | 阎楚良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1956年创刊,主要刊登有关航空航天及相关学科的优秀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刊物——Ei Compendex、CA、INSPEC、AJ、Aerospace(IAA、STAR)等收录,中国国内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年收录的核心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 、“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检索的来源期刊。2014年获得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共315种);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共175种);第5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14);第四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5-20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学术性理论刊物。创刊于 1988 年,主要刊登反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最新学术成果,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关注中国国内外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论文、报告、综述等;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中国学术期刊中和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的全文收录;该刊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学报、北京市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
《航空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 两刊均是由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航空学报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文章内容彼此不相重复。《航空学报》在历年修订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航空学报》均入选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且均名列第1位;同时《航空学报》也是中国工程技术类和力学类的核心期刊,并在历次期刊评比中屡获殊荣。《航空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均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收录,《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均参加《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光盘出版和“中国期刊网”的网络出版,同时《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已与国际第一大学术期刊出版集团Elsevier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从2007年起全文收录于Elsevier ScienceDirect平台。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1984年创刊,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为中国材料领域学术性核心科技期刊,主要刊载中国复合材料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是《EI Compendex》、Elsevier的《Scopus》、《CA》等国际著名检索数据库的源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中国国内数据库收录。2008年被中国科技信息所评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并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期刊”奖。201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据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该刊影响因子2009年度为0.955列材料类第1位,2012年度为0.782列材料类第2位。2015年度影响因子:1.154(CNKI2016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0.933(中国科技信息所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
《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创刊于2001年,中文月刊,曾名为《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24年1月更名为《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主要刊载与集成电路和嵌入式系统相关的综述和学术论文,具体涵盖电路与系统理论及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方面。该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
馆藏资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由沙河校区、学院路校区、杭州国际校园等“三区五地”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馆舍总面积5.5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馆藏印刷型书刊资料已达314.69万册,拥有航空航天等特色馆藏资源,以及AIAA、ProQuest、美国四大科技报告等专业特色类电子资源。截至2024年5月,图书馆拥有电子期刊234万册,电子图书859万册,电子学位论文1466万篇,中文学术电子期刊已基本全面覆盖。此外,图书馆还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文献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北京地区近80余所图书馆以及全国100余所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13年12月 | 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 |
2016年12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
2017年1月 | 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9月 | 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7年10月 | 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 |
2019年9月 | 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创新成果奖 |
2020年11月 | 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2020年12月 | 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 |
2020年12月 | 国家卫生健康委“无偿献血促进奖” |
2021年7月 | 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 |
2022年4月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
2022年11月 | 获批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
2022年2月 |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
2022年10月 | 全国暑期实践大学TOP10 |
2024年1月 | 2023年度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奖 |
2024年1月 | 入选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