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缩写为“CFAU”),简称“外院”,位于北京市,是由国家举办,外交部主管,外交部和教育部共建的非营利性事业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曾培养出戴秉国、厉声教、姜瑜等杰出校友。
外交学院经周恩来同志倡议,由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批准,于1955年9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系的基础上正式建立。1958年8月1日,外交学院改名为国际关系学院。1960年10月22日,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1961年10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校名恢复为外交学院。2013年7月,外交部、教育部决定共建外交学院。2017年9月21日,外交学院跻身首批全国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等。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总占地面积34.46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34.46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9.39 万平方米;学校有教职工 475人,有普通本科生1713人,在校生总规模为2903人,折合在校生数约3458人。截至2025年6月,有展览路和沙河两个校区,设立10大教学单位,还有亚洲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等40个研究中心,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及4个专业学位授予权,12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5年6月,外交学院设立了10大教学单位,开设12个本科专业。
教学系部 | 专业名称 |
---|---|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 外交学(A+)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A+) 国家事务与国际关系(A+) |
英语系 | 英语(A) 翻译(A) |
外语系 | 法语(A) 日语 西班牙语 |
国际法系 | 法学(A) |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A) 金融学 |
基础教学部 | - |
研究生部 | - |
国际教育学院 | - |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 - |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外交学院国家安全学院) | - |
截至2024年5月(名单不完整),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475人,其中专任教师233人,外聘教师32人。折合教师总数约为249人。其中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外交部2022年度青年理论学习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
称号 | 姓名 |
---|---|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部分教师) | 江瑞平等 |
北京市教学名师(部分教师) | 谭继军、王春英、孙吉胜、江国青等 |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 樊超、陈涛、赫迎红 |
北京市优秀教师(部分教师) | 高飞、何群等 |
国家级教学团队(部分团队) | 外交外事翻译教学团队等 |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外交学教师团队 |
截至2023年12月 |
截至2025年6月,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下设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下设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以及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拥有政治学“双一流”建设学科。
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流动站 | 政治学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政治学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法学、国家安全学 |
二级学科博士点 | 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政治学理论 |
二级学科硕士点 | 国际关系、外交学、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国际法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安全、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
专业学位授予权 | 翻译硕士、法律硕士和金融硕士 |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 政治学 |
国家级重点学科 | 国际关系、外交学 |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 政治学 |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 国际关系、外交学和英语语言文学 |
截至2023年12月 |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拥有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包括2门线下、1门线上、1门线上线下混合),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16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以及12门校一类精品课、25门校二类精品课和40门校级特色课程。截至2025年6月,外交学院拥有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外交学、英语、翻译、法语、法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 |
省级一流专业 | 法学、法语 |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 英语 |
国家级一流课程 | 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0)、当代中国外交、外交学概论、交替口译专题 |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当代中国外交 |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 | 欧美关系研究 |
北京市级精品课(部分课程) | 当代中国外交、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世界经济概论等 |
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部分课程) | 微积分、翻译理论、世界战争史研究、数据库程序设计等 |
截至2023年12月 |
截至2025年6月,外交学院与国(境)外73个国家(地区)的182所高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每年选派部分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到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荷兰、瑞士等国家的大学进行交流学习。2013年1月,外交学院与法属波利尼西亚大学签署协议,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截至2025年6月,外交学院拥有科研机构4个,研究中心40个,1个北京市基地。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成功入选“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是10个国家级非洲研究智库之一。
类别 | 名称 |
---|---|
科研机构 |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法学会、亚洲研究所(国家安全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
研究中心 | 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全国青年外交研究中心、国学中心、世界政治话语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外交学院环境外交研究中心、外交学院边海治理研究中心、外交学院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研究中心、西语国家研究中心、世界政治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体育对外交流研究中心、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法实践研究中心、争议解决研究中心WTO法与国际商法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法研究院、区域与国别比较外交研究中心、联合国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美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经济外交研究中心、政党外交研究中心、中东研究中心、金砖国家研究中心、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中心、法律外交研究中心、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 |
国家一级学会秘书处 |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法学会 |
北京市基地 | 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
截至2024年5月 |
截至2025年6月,外交学院教研人员科研成果丰富,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文数量可观,一批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及两报一刊发表,在学术界影响力不断上升。学校获得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
作者 | 文章 | 发表刊物/获得奖项 |
---|---|---|
徐坚 | 《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外交哲学的新境界》 | 《外交评论》 |
王帆 | 《责任转移视域下的全球化转型与中国战略选择》 | 《中国社会科学》 |
孙吉胜 | 《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 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高飞 |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求是》 |
《中国不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 《人民日报》 | |
截至2024年5月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座,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2746.11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455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65.03万册,当年新增0.64万册,按全日制在校生2722人计算,生均纸质图书238.91册;拥有电子图书 140.04万册,生均电子图书514.47册,学位论文1007.25万册,音视频 27127小时,电子期刊125.34万册。2023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9147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119.66万次,电子资源下载量136.77万篇次。
学术期刊
《外交评论》双月刊系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主办的国际政治类中文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刊。
《外交评论》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国内主要期刊评估体系的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15年,本刊与中国知网(CNKI)合作推出英文数字版。
《国际法学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主办的国际法专业中文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国际法学会会刊。《国际法学刊》刊载国际法领域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前瞻性的学术论文,探索国际法的新发展,推动全球治理的法治化,从中国角度关注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繁荣国际法研究,服务中国外交事业。本刊设有专题研讨、案例述评、书评译文等栏目。
姓名 | 简介 |
---|---|
戴秉国 | 前国务委员 |
厉声教 | 国际法泰斗 |
姜瑜 | 外交部原发言人 |
张璐 | 2000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中国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 |
雷镇环 | 英语系2014届毕业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政治学和公共政策助理教授 |
朱冠臻 | 2012级英语专业,干部司考录培训处副处长丁学勇、考培处三秘 |
钱珺珺 | 1999级英语专业,驻香港公署参赞 |
周平 | 1994级法语专业,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 |
蒋子熹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