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或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缩写为“CUGB”),简称北地、中地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双一流”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11计划”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签约大学,国家地学研究重要基地。
学校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创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高校;1970年外迁湖北江陵,更名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迁往湖北武汉,改名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原校址恢复招生,并于1986年成立研究生院。1987年组建中国地质大学,在北京、武汉两地办学。2000年学校由原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始各自独立办学。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525843平方米,在周口店、北戴河、河北平泉建有实习基地;共16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含方向),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有教职工1856人,有在校生1.8万余人。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学科。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培养方向) | 科类 | |
---|---|---|---|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地质学 | 旅游地学 | 理学 |
地质-地球物理复合 | 理学 | ||
地质学 | 理学 | ||
地球化学 | 理学 | ||
资源勘查工程(A) | 固体矿产 | 工学 | |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A+) | 大数据与数字地球方向 | 工学 | |
工程技术学院 | 地质工程(A) | 工学 | |
土木工程 | 工学 |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工学 | ||
安全工程 | 工学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
智能建造 | 工学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材料化学 | 工学 | ||
材料物理 | 工学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工学 | ||
信息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 | 工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理学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A+) | 工学 |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工学 |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环境生态工程 | 工学 | ||
能源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石油工程 | 工学 | ||
碳储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资源勘查工程 | 新能源地质与工程 | 工学 | |
能源 | 工学 | ||
经济管理学院 | 会计学 | 管理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法学 | 法学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管理学 | ||
经济学 | 经济学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语言文学 | 文学 |
翻译 | 文学 | ||
珠宝学院 | 产品设计 | 首饰设计 | 艺术学 |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A+) | 工学 | ||
艺术与科技 | 艺术学 | ||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 勘探技术与工程 | 工学 | |
地球物理学 | 理学 | ||
智能地球探测(A+) | 工学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海洋学院 | 海洋科学 | 理学 | |
海洋资源与环境 | 海洋地质资源 | 理学 | |
海洋工程与技术 | 工学 | ||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 土地整治工程(A+) | 工学 | |
土地资源管理(含卓越计划) | 工学 | ||
测绘工程(含卓越计划) | 工学 | ||
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 | 管理学 |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数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
数据计算及应用(A) | 理学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
体育部 | - |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 | |
注: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
截至2025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持续领先。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化学学科领域进入前1‰,地球科学学科领域进入前1‱,位列全球第7。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授权级别 |
---|---|---|---|
1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一级学科博士 |
2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一级学科博士 |
3 | 0707 | 海洋科学 | 一级学科博士 |
4 | 0708 | 地球物理学 | 一级学科博士 |
5 | 0709 | 地质学 | 一级学科博士 |
6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 |
7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 |
8 | 0814 | 土木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 |
9 | 0815 | 水利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 |
10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博士 |
11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 |
12 | 082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 |
13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 |
14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 |
15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 |
16 | 1204 | 公共管理学 | 一级学科博士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授权级别 |
---|---|---|---|
1 | 0301 | 法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2 | 0401 | 教育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3 | 0402 | 心理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4 | 0403 | 体育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5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6 | 0503 | 新闻传播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7 | 0701 | 数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8 | 0702 | 物理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9 | 0703 | 化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10 | 0705 | 地理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11 | 0706 | 大气科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12 | 0710 | 生物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13 | 0802 | 机械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 |
14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 |
15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 |
16 | 0835 | 软件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 |
17 | 1202 | 工商管理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18 | 1301 | 艺术学 | 一级学科硕士 |
注:截至2023年5月 |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序号 | 专业学位类别 | 原专业领域名称 |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
---|---|---|---|
1 | 资源与环境 | 地质工程 | 0857 |
环境工程 | |||
安全工程 | |||
测绘工程 |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序号 | 专业学位类别 | 原专业领域名称 |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
---|---|---|---|
1 | 电子信息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0854 |
控制工程 | |||
计算机技术 | |||
软件工程 | |||
2 | 机械 | 机械工程 | 0855 |
3 | 材料与化工 | 材料工程 | 0856 |
化学工程 | |||
4 | 资源与环境 | 地质工程 | 0857 |
环境工程 | |||
安全工程 | |||
测绘工程 |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
5 | 土木水利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0859 |
水利工程 | |||
6 | 资产评估 | 资产评估 | 0256 |
7 | 法律 | 法律(法学) | 0351 |
8 | 体育 | 体育 | 0452 |
9 | 翻译 | 翻译 | 0551 |
10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 1251 |
11 | 公共管理 | 公共管理 | 1252 |
12 | 会计 | 会计 | 1253 |
13 | 设计 | 艺术设计 | 1357 |
14 | 应用统计 | 应用统计 | 0252 |
15 | 金融 | 金融 | 0251 |
其他学科建设
类别 | 学科名称 |
---|---|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ESI排名全球前1%学科 | 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 |
ESI排名全球前1‰学科 | 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 |
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学科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控制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 |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截至2021年9月) | 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 |
省部级重点学科(截至2021年9月) | 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设计学、近海资源环境 |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教职工1856人,专任教师1095人,其中教授361人、副教授480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82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84人,校外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117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名师32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7人,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
类别 | 名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赵鹏大、殷鸿福、翟裕生、李曙光、金振民、莫宣学、王成善、成秋明、王焰新、邓军、谢树成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友宏、王仰华 |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部分) | 杨立强、王成善、张招崇等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部分) | 王瑞、吴怀春、许继峰、姚俊、郭华明、王成善、张招崇、朱弟成、韩贵琳等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部分) | 朱弟成、韩贵琳等 |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 颜丹王 |
全国优秀教师 | 张招崇、王成善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部分) | 舒启海、孟俊、高亮、高远、许博、朱弟成、郭华明、蒋小伟、张宝刚等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 地质学教师团队、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国土空间治理与美丽中国建设教师团队 |
北京市教学名师 | 徐能雄、邹长春、李亚林、郑新奇、顾雪祥、李治平、余晓艳、周伟、赵志丹、吕建国、丁文龙、赵长春、樊运晓、褚宝增、程捷、张长厚、白中科、黄文辉、于炳松、许虹、白志民、薛春纪、樊太亮、李胜荣、姜在兴、王根厚、陈建强、颜丹平、马鸿文、万天丰 |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 李华姣、赵华甫、许浩、刘豪、陈家玮、郭颖 |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35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获批时间 |
---|---|---|---|
1 | 地理信息科学 | 070504 | 2019年 |
2 | 地质学 | 070901 | 2019年 |
3 | 地质工程 | 081401 | 2019年 |
4 | 资源勘查工程 | 081403 | 2019年 |
5 | 石油工程 | 081502 | 2019年 |
6 | 土地资源管理 | 120404 | 2019年 |
7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070101 | 2020年 |
8 | 海洋科学 | 070701 | 2020年 |
9 | 地球物理学 | 070801 | 2020年 |
1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80401 | 2020年 |
11 | 土木工程 | 081001 | 2020年 |
12 | 测绘工程 | 081201 | 2020年 |
13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081402 | 2020年 |
14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081404T | 2020年 |
15 | 安全工程 | 082901 | 2020年 |
16 | 工商管理 | 120201K | 2020年 |
17 | 经济学 | 020101 | 2021年 |
18 | 地球化学 | 070902 | 2021年 |
19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080202 | 2021年 |
20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 080410T | 2021年 |
2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0901 | 2021年 |
22 | 软件工程 | 080902 | 2021年 |
23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081102 | 2021年 |
24 | 环境工程 | 082502 | 2021年 |
2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20102 | 2021年 |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获批时间 |
---|---|---|---|
1 | 法学 | 030101K | 2021年 |
2 | 英语 | 050201 | 2021年 |
3 | 海洋资源与环境 | 070703T | 2021年 |
4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080301 | 2021年 |
5 | 材料化学 | 080403 | 2021年 |
6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080601 | 2021年 |
7 | 电子信息工程 | 080701 | 2021年 |
8 | 土地整治工程 | 082306T | 2021年 |
9 | 会计学 | 120203K | 2021年 |
10 | 产品设计 | 130504 | 2021年 |
教学示范中心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地质资源勘查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
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地学信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截至2025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阿伯丁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水平院校、研究机构建立深入交流合作关系。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项,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98项。通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入选“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成员高校。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时数字地球与矿产资源教席。在纳米比亚大学建有孔子学院。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与内蒙古自治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自然文化研究院、美丽中国研究中心,为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地大方案。成立海南研究院、郑州研究院,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牵头组建资源环境帮扶联盟,助力青海化隆县成功脱贫摘帽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截至2025年5月,学校主导的我国第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获批国务院立项,获批教育部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拥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地质微生物与环境、深部探测与成像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省部级科技平台等46个。
序号 | 类别 | 平台名称 | 批准时间 |
---|---|---|---|
1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2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 | 2019年 |
3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 2006年 |
4 | 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2022年 | |
5 |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深钻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2013年 |
6 |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 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 | 2023年 |
7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
8 | 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11年 | |
9 | 极地地质与海洋矿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23年 | |
10 | 陆内火山与地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23年 | |
11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金属矿产勘查与评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13年 |
12 | 地质碳储与资源低碳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22年 | |
13 |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分中心 | 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月球与行星探测国际合作研究分中心(共建) | 2018年 |
14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共建) | 2007年 |
15 | 自然资源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12年 | |
16 | 自然资源部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 | 2012年 | |
17 | 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共建) | 2012年 | |
18 | 自然资源部战略性金属矿产找矿理论与技术 | 2021年 | |
19 | 自然资源部矿业城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 2022年 | |
20 |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共建) | 2022年 | |
21 | 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共建) | 2022年 | |
22 | 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2017年 |
23 | 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2018年 | |
24 |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共建) | 2018年 | |
25 | 自然资源部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2022年 | |
26 | 自然资源部深部金属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共建) | 2022年 | |
27 | 自然资源部遥感智能验证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共建) | 2022年 | |
28 | 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 | 自然资源部北京房山综合勘查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1年 |
29 | 自然资源部黄土高原矿区土地复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1年 | |
30 | 水利部重点实验室 | 水利部地下水保护重点实验室 | 2022年 |
31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32 | 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2005年 | |
33 | 非常规天然气能源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2012年 | |
34 | 非金属矿物与固废资源材料化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2014年 | |
35 |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 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共建) | 2018年 |
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113个,包括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5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9项。同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垩纪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单。随后,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多家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完成的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在线发表在国际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
2023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度(2023年授奖)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12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青年科技奖3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授权等级 | 第一完成人 |
---|---|---|---|
1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特等奖 | 葛建平 |
2 | 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地质保障技术及示范应用 | 一等奖 | 刘大锰 |
3 | 黄土丘陵区浅埋厚煤层开采诱发地表塌陷防控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一等奖 | 武雄 |
4 |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建造-改造成储理论技术创新及其应用 | 一等奖 | 高志前 |
5 | 西藏则当矿集区找矿突破的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及应用 | 一等奖 | 郑有业 |
6 | 我国古生代造山带岩浆铜镍矿床成因机制与找矿突破 | 一等奖 | 薛胜超 |
7 | 西藏南羌塘增生造山带变形样式、盘山结构及构造演化 | 二等奖 | 王根厚 |
8 | 陆相砂岩油藏CO2埋存与驱油潜力评价方法创新与应用 | 二等奖 | 李治平 |
9 | 中国东部萤石矿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理论与方法创新 | 二等奖 | 张寿庭 |
10 | 钻具延寿防护与先进制造 | 青年科技奖 | 岳文 |
11 | 露天煤矿土壤-植被-水文交互作用与系统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青年科技奖 | 王金满 |
12 | 矿业城市国土空间绿色开发利用理论及技术创新 | 青年科技奖 | 张建军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3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3277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636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3.53万册,其中2023年增加9328册,生均纸质图书37.01册;拥有电子期刊321.47万册,学位论文1668.82万册,音视频46667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51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482.1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993.57万篇次。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并公开发行有《GEOSCIENCE FRONTIERS》《现代地质》《地学前缘》《资源与产业》《中国地质教育》等刊物。
《GEOSCIENCE FRONTIERS》
《GEOSCIENCE FRONTIERS》于2010年创刊,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英文地学期刊,与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出版。2016年期刊被SCIE收录。2022年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该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7.483,在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领域201种期刊中排名第8,稳居Q1区,学科排名前5%。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先后荣获“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等多个荣誉,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项目。
《现代地质》
《现代地质》创刊于1987年,双月刊,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地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期刊获2006年“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6-2017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6-2022年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全国首届《CAJ-A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是中国科协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T2级。
《地学前缘》
《地学前缘》于1994年创刊,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双月刊中文学术期刊。该期刊每期邀请特约主编组织主题专辑出刊,辅以自由来稿选登;全方位反映地球科学领域的引领性、创新性、基础性研究成果,同时刊登学术争鸣文章。《地学前缘》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卓越行动计划”专项。
《资源与产业》
《资源与产业》,创刊于1995年,原名为《矿产资源开发》,曾用名《资源·产业》,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办,是中国关于自然资源产业及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资源与产业》依托资源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立足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能源、气候、生物、海洋等)及其相关产业,坚持创新性、前沿性、权威性、综合性与实用性,注重文章的科学价值与学术价值,为从事自然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广大读者与作者提供服务。
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10年4月20日 | 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21年9月29日 | 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
2022年 | 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 |
2022年4月 | 首都劳动奖状 |
2022年 | 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
时间 | 排名 |
---|---|
2023年 | 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排名第71位 |
2024年 |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排名74名 |
2024年 |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排名301-40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