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缩写为“BISTU”),简称“信息科大”,位于北京市,主管部门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是北京市首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媒体融合学科交叉联盟首批成员、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111计划”、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首批成员。
学校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源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58年汇流成立北京机械学院并开始大规模本科教育,1981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90年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归机械电子工业部领导。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78年创建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隶属电子工业部,1997年合并成立新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正式合并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沙河、小营、金台路、酒仙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五个校区,占地面积92万余平米,有二级教学单位17个,46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个。有专任教师1018人,全日制本科生1145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264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18人,留学生109人。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二级教学单位17个,开设46个本科专业。
学院 | 专业名称 |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A) 车辆工程 机器人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工业设计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A)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智能感知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 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智能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A) 电子信息工程(A) 物联网工程(A)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A)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A)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经济学类(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类(含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管理)) 会计学 质量管理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 | 行政管理学 传播学 网络与新媒体(A)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 电子商务 审计学(计算机审计方向)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和翻译方向)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应用统计学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 哲学教研部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 德育与法学教研部 形势与政策教研部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 -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体育部 | -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数字产业学院 | - |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专业数量不对应),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018人,其中70%具有博士学位,60%具有高级职称,拥有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522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7人,北京学者3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3人,北京市师德榜样、师德先锋、优秀教育工作者等30人,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和首都教育先锋先进个人11人。共有9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其中,2人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人才 | 肖志松、祝连庆、张健、赵纪元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朱疆、尤睿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苏中、祝连庆、侯军岐、董明利、张健、张仰森 |
全国优秀教师 | 苏中 |
北京学者 | 祝连庆、苏中、张健 |
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 | 祝连庆、张健 |
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朴林华、祝连庆、张健 |
入选“北京市人才项目” | 龚岩栋、朱疆、厉军明、柳渊 |
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 | 黄民、王红军、陈昕 |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 高等数学教学团队(许晓革) |
截至2024年5月 |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6个学科在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进入前50%。现有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参与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北京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1个。
类别 | 名称 |
---|---|
特色优势学科 | 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 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 |
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 | 信号与信息处理 [66]、计算机应用技术 |
截至2024年5月 |
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二级学科博士点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生物传感与医学仪器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专业学位授权点 | 电子信息类、机械类、工程管理、工商管理(MBA)、会计、新闻与传播、翻译 [68] |
截至2024年5月 |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6月,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一流专业1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9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实现“信息+ 智能+”专业全覆盖,专业大类“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全覆盖。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北京市优秀德育先进集体等各级各类国家级及省部级团队35个。
类别 | 专业名称 |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人力资源管理 |
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 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财务管理、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统计学、工业设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审计学 |
截至2024年5月 |
类别 | 课程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计算机导论、通信原理、e时代的新课堂-在线教育概论 |
北京市精品课程 | 机械原理、工程制图、数据库系统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等数学、运营管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软件工程、电机与拖动、精密机械设计、数据结构 |
截至2024年5月 |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以及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改革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规划教材24种。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体赛国家级金奖、银奖。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第6次获国赛铜奖,居市属应用型高校第一。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指数中,评级A+,持续位居TOP1%。毕业生薪酬长期稳居薪酬网排名全国前40名。
时间 | 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
2012 | “北京高校联合构建平台 全面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获市级一等奖 | 许晓革/李琦/姜广峰/孙洪祥/李祥贵/杨万利/侯吉成/周竞学/钟德寿/于永光 |
2012 |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市级一等奖 | 杜林/郑君礼/许晓革/王兴芬/张健 |
2012 |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改革——大实践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 | 王兴芬/彭书华/丁娟/李忠刚/李玥 |
2012 | “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获市级一等奖 | 黄民/米洁/王红军/张怀存/李启光 |
2012 | “更新理念 强化实践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构建通信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获市级一等奖 | 杨曙辉/李学华/王亚飞/张月霞/李振松 |
2012 |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市级二等奖 | 王国权/贺敬良/陈勇/童亮/王准 |
2012 | “构建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市级二等奖 | 高晶敏/李邓化/张金龙/杨鸿波 |
2012 |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市级二等奖 | 刘建宾/侯霞/刘京志/殷旭/胡景凡 |
2012 | “实验经济学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建设”获市级二等奖 | 葛新权/刘伟/周飞跃 |
2014 | “强化特色,服务首都,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获国家级二等奖 | 杜林/许晓革/王兴芬/黄民/杨曙辉/米洁/李学华/张健/彭书华 |
2017 | ““双创”融合的实验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获市级一等奖 | 葛新权/刘伟/周飞跃/王芳 |
2017 |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多层次实践基地,全面提升仪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获市级一等奖 | 祝连庆/娄小平/董明利/周哲海/孙婷/孟晓辰 |
2017 | “树立多维度大工程理念,创建机械工程国家级示范中心,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获市级一等奖 | 黄民/高宏/黄小龙/王雪雁/郑军/陈勇/贺敬良/米洁/刘相权/孟玲霞 |
2017 | “多校联合、协同共享,探索地方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机制”获市级一等奖 | 王兴芬/金春华/邹积亭/王景中/戴波/李子臣/肖念/白菁 |
2017 |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化教学与考核改革实践”获市级二等奖 | 陈昕/杨大利/何玉洁/刘旭红/蒋玉茹 |
2017 | “研究性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应用”获市级二等奖 | 张仰森/黄改娟/李淑琴/蒋玉茹/陈若愚 |
2017 | “融合专业,协同创新,构建信息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获市级二等奖 | 许宝杰/王兴芬/米洁/李建良/陈雯柏/闫健/李启光/吴韶波/丁娟/刘玉威 |
截至2024年5月 |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院校的互鉴、互融、互通,力求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学校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瑞典、爱尔兰、加拿大、波兰、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二十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百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形成了本、硕、博和长、短期结合的多维度培养体系,有经教育部批准的与美国奥克兰大学联合举办的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剑桥大学、清华大学成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还获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另有三个引智平台被认定为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省部级与行业重点科研机构34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
类别 | 科研平台 |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 | 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 ||
北京实验室(1个) | 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 |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 | 传感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机电系统测控实验室 |
网络文化与数字传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光电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惯性与声学传感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 | 光电信息与仪器工程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 | 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智能决策与大数据应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高端装备智能感知与控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 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 | |
2011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 | 北京世界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
其他重点科研机构(2个) | 文物大数据实验室(北京市文物局) | 智能微系统实验室 |
与其他高校共建的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8个) | 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 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 |
材料基因工程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 | 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 | |
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清华大学) | 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工程北京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 | |
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惯性与声学传感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 | |
行业科研机构(6个) | 多轴复合机床关键部件研究应用技术实验室 | 现代光电测试技术实验室 |
TRS软件开放实验室 | 计算机开放系统实验室 | |
信息与通信系统实验室 | 信息获取与检测实验室 | |
截至2024年5月 |
截至2025年6月,2023年成为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媒体融合学科交叉联盟首批成员,共建数据智能创新研发基地。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入选北京市首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成为北京市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等领域一批成果实现产业化。近三年,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
馆藏资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图书馆由小营校区图书馆、健翔桥校区图书馆和沙河校区图书驿站组成,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4万余册,电子图书与电子期刊324万余册,中外文纸质现刊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含子库)58个;作为CALIS、CASHL、BALIS、全国通信电子类高校图书馆联盟等相关组织的成员馆,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等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全力保障我校师生学习与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
作为服务于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性机构和文化育人基地,图书馆提供ESI学科动态分析、SCI/SSCI论文产出分析、学科热点前沿分析、JCR1区期刊投稿导航等学术研究支持;占在编人数70%以上的硕博研究生馆员承担多个国家级、北京市级科研项目;面向学生开展文献信息检索及信息素养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举办学术、文化讲座,建设高校阅读推广品牌活动,全面助力师生的学习、教学与科研工作,满足师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为我校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学术期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6年,其前身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学报主要刊登信息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光机电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科学研究、智能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学术论文特别是自2007年,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学报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维普网、超星数字图书馆、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来源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被评为Caj-cd规范获奖期刊,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统计年2021年,学报复合影响因子为0.863,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0.516。
时间 | 名称 |
---|---|
2021年3月 | 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校园”称号 |
2022年4月 | 2022年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 |
2023年 | “首都文明校园”第一名 |
2023年 | 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