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_人类学本科专业

美考君
2024-09-20
来源:52艺考网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社会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体质及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它与考古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学既研究传统社会,也研究现代社会,既研究陌生的异文化,也研究熟悉的本文化。该专业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注重田野调查和社会研究方法的整体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


333.jpg


专业门类:法学

专业类别:社会学类

中文名称:人类学

外文名称:Anthropology

专业代码:030303(030303T)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引进

20世纪初,梁启超、严复等人翻译了一些人类学著作,人类学开始被引入中国。1907年,蔡元培在德国攻读哲学和人类学,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开设人类学讲座,一般认为他是中国人类学的奠基者。

20世纪30年代起,在蔡元培的带动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中国早期的人类学家,如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他们为中国人类学留下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文化人类学》等经典著作。同时,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建设,中国学科体系逐渐完善,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人类学专业,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类学早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人类学家试图运用人类学知识去剖析中国愚昧落后的根源,提出变革社会、强国富民的方案。梁漱溟、晏阳初以及李景汉、陶行知等学者秉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深入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地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这些前辈学者的调查详尽、真实地反映了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用人类学知识弥补了其他学科在认识中国的不足。

取消

1952年,中国开展高等学校院系和专业调整,人类学专业被取消。

1953年至1956年,大部分人类学工作者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民族识别与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等工作。这个时期内的人类学家的少数民族实践为人类学专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受中国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类学学科建设受到巨大冲击。

发展

1978年以后,中国的人类学在重建中应用、在应用中发展。这一时期,中国高速发展,人类学实践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逐渐扩展到农、林、环境保护、移民、社区综合发展、卫生保健、妇女、教育等等。

1981年,在梁钊韬等人的努力下,中山大学成立了重建后的第一个人类学系,人类学逐渐发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人类学专业代码为060106*。同时,考虑到该专业属性,决定撤销该专业本科招生。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人类学专业代码由030304W更改为030303T。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人类学专业的代码仍为030303T。


培养目标


人类学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和创新创业意识,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各高校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人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具备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具备跨文化沟通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具备服务社会与管理社会的能力,具备较高理论素养、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文化、民族、宗教、新闻传播等领城,以及社会团体、福利机构、企业等组织从事专业性工作,或者运用人类学专业知识独立创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专业基本学制为全日制4年本科。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以适当缩短或延长学制年限,总学分为150学分左右。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休学或保留学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生毕业所授学位为法学学士。

各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核心类课程应不少于10门,其中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不少于4门,专业核心特色课程不少于6门。

素质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2)具有团队合作意识,遵守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

(3)具备良好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科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4)身体健康,达到国家体质测试标准;

(5)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

(6)关心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

(7)具有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的知识与能力;

(8)具有对多元文化的认知、理解与沟通的知识与能力;

(9)开展社会服务,具有促进社会政策完善与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专业知识和能力。

知识要求

(1)掌握扎实的中文,良好的外文,文献和信息检索能力;

(2)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民族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伦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

(3)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物理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等知识;

(4)熟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民族、宗教等方面国情,了解世界人口、民族、文化、国家和社会状况;

(5)掌握人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学科发展,分支学科与主要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

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外语进行研究和交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2)熟练掌握人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人类学专业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4)具备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市场研究与咨询、社会咨询与规划、政策研究与评估、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以及运用人类学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

(5)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创造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设计工作和研究的项目、内容与方案的能力;

(6)掌握对现实社会的了解、认知和适应,理论联系实际,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管理和团队合作,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的分类及结构

依知识的性质分为两类:第一类,理论类课程,包括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第二类,实践类课程和环节,包括公共实践类课程和环节、专业实践类课程和环节。

依知识的结构分为两类:第一类,基础类知识课程和环节,包括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公共实践类课程和环节;第二类,专业类知识课程和环节,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和环节。

依在专业教育培养中的作用分为两类:第一类,专业核心类课程和实践环节,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实践环节;第二类,非专业核心类课程和实践环节,包括非专业核心课程和非专业核心实践环节。其中,非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等,以及未被(培养方案)选定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所有课程;非专业核心实践环节包括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或义工等,以及未被(培养方案)选定为专业核心实践环节的所有实践环节。

对人类学专业基本课程体系的要求

人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必须达到如下要求:依据人类学专业基本培养目标、专业所在学校的基本定位及专业培养特色,制定与基本培养目标学校基本定位、专业培养特色相吻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须涵盖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教学课程(环节)、基础类知识课程(环节)和专业类知识课程(环节)、专业核心类课(环节)和专业非核心类课程(环节)。

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军事理论、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生命科学(或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信息科学)等。

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包括世界(近代)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法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管理学概论、心理学概论、伦理学概论、逻辑学概论、民族学概论、统计学等。高校专业可选择其中部分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

专业必须从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文化(社会)人类学概论、女性学概论中至少选择3门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必须从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中至少选择1门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

专业类课程

专业课程可包括人类学概论、民族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民族志研究方法、中国民族学中国民族史、语言人类学、考古学导论、政治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宗教人类学、质性研究方法。

实践教学

人类学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类型包括公共实践类课程和环节、专业实践类课程和环节等内容。

公共实践类课程和环节: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课外社会实践、课外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各种学科竞赛等。专业可选择其中部分课程和环节。

专业实践类课程和环节:包括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毕业创业实习、课程论文、学年(期)论文、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策划等。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包括社会统计软件应用实验课、电话访问调查实验课、行为科学实验课、社会个案工作实验课、小组工作实验课、创新创业实践课等。

专业类实习:包括社会调查实习、田野调查实习、社会工作实务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聚焦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社会发展、社会历史中的实际现象和问题,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体现人类学专业的理论视角或理论基础。

内容需包括中文和英文题目、中文和英文摘要、问题的提出等。确立所要研究的问题,并阐述其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比较系统地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深人分析其优势和局限。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须包括关键词及界定,研究思路或研究设计,理论视角或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操作化方案,翔实的定性或定量资料及来源说明,分析研究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可评估性的项目设计与方案,具有评估对象、资料、方法的分析等。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对有关内容适当取舍,并有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基本结论和讨论。总结全文的观点,进一步展开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或可进一步拓展的方向。主要参考文献。列明在研究过程中参考的或文中引用的文献。文献的标注格式必须符合通行的学术规范。

正文一般在7000字左右,其他部分根据需要决定。总体要遵守学术规范,结构安排合理,逻辑严谨,行文流畅。

指导教师应在选题、文献阅读、理论构思、概念化和操作化、田野调查、数据(资料)分析、写作规范等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面谈、电子邮件、网上沟通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讨论交流,并须认真通读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每名教师同时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能超过5人。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人类学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社会学、人口学、女性学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在有关民族工作的部门从事政策调研,在文物、考古、博物馆等部门从事有关人类学的实际工作,以及从事人类学教学与研究。

相近专业

社会学、社会工作、女性学、家政学、老年学、社会政策


开设院校


院校名称推荐指数
专业满意度
综合情况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就业
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3.2 (37人)3.1 (38人)2.9 (36人)2.6 (36人)
山东大学-3.8 (6人)2.7 (7人)3.8 (6人)3.0 (6人)
中山大学4.7 (117人)4.3 (110人)4.4 (107人)4.2 (106人)3.0 (101人)
广西民族大学-4.4 (8人)4.3 (6人)4.8 (5人)4.4 (5人)
云南民族大学-0.0 (0人)5.0 (1人)0.0 (0人)0.0 (0人)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相关推荐
1  /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