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土木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沟通合作意识、国际视野,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源水的开采、净化、输送与污废水的收集、处理、回用或排放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水社会循环领域,立足地方,服务行业,毕业后能从事水资源保护、市政给排水、建筑给排水、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等相关复杂工程的规划、设计、咨询、建设与运营、教学及研究以及产品、设备和工艺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类别:土木类
中文名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外文名称: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1003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首批开设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前身。
1970年起,中国部分高校陆续恢复因“文革”期间停止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招生。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太原工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建材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辽宁建筑工程学院(现沈阳建筑大学)等共招生2000余名。
199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代码由“工科1111”调整为“080808”,专业类别为土建类。
1996年,中国有48所学校开办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已达到一定的办学规模。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代码由“080808”调整为“080705”,专业类别任为土建类。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1003)由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代码:080705)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0711W)合并而来。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于工学、土木类,专业代码:081003。
培养目标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和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有从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其中毕业设计(论文)12~16学分。
人才培养
1、掌握高等数学及工程数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及其应用,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技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通过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初步具有合理抽象、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2、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包括:水力学、工程力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分析化学、泵与泵站、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电工、电子学和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解决该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熟悉给水排水工程结构、材料与设备的基础知识,熟悉工艺系统的控制原理,熟悉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和运营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了解给水排水工程发展历史、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与该专业的关系。
3、具有较熟练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4、了解工程规划、工程设计的相关程序和要求;了解该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工作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正确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5、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6、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的能力。
7、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掌握1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1、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1、课程设置应能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为此,课程体系应支持人才培养各项要求的有效达成。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时占15%左右,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时至少占15%,实践内容学时占20%左右,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学时占30%左右,其余学时各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在以上四类课程中分配。
2、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验的方法,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
3、学科基础类课程应包括学科的基础内容,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的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培养。
4、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理论课程
通识类知识
1、通识类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两部分。
2、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外语、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军事等。
3、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类包括高等数学及工程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具体应符合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教学要求。
学科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包括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工程力学、水力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土建工程基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等。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方向知识时,必须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涉及水质控制、水的采集和输配、水系统设备仪表与控制、水工程建设与运营四个核心知识领域,包括水质工程学、泵与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程施工、水工程经济等课程。
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最低理论学时数+最低实验学时数):水分析化学(24+10)、水处理生物学(24+16)、工程力学(40+0)、水力学(40+14)、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20+0)、土建工程基础(20+0)、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16+0)、水质工程学(64+16)、泵与泵站(24+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20+0)、给水排水管网系统(32+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32+0)、水工艺设备基础(20+0)、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16+0)、水工程施工(16+0)、水工程经济(16+0)。
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内容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个实践环节组成。
2、实验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水微生物学实验、水力学实验、泵与泵站实验和水质工程学实验等。
3、实习主要包括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4、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课程设计:取水工程课程设计(大作业)、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给水厂课程设计、污水厂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二是毕业设计(论文):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在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城镇生态工程、工程管理、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继续考研深造。
就业方向: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在城建、交通、建筑、环保部门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给水排水、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可进入各类大型建筑公司和设计院从事施工和设计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 院校名录 | |||
---|---|---|---|---|
北京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建筑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城市学院 |
天津 | 河北工业大学 | 天津城建大学 | 天津仁爱学院 | ---- |
河北 | 河北工程大学 | 华北理工大学 | 河北科技大学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 河北农业大学 | 唐山学院 |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 | |
山西 | 太原理工大学 | 太原学院 | ---- | ---- |
内蒙古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河套学院 |
辽宁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沈阳建筑大学 | 辽宁工业大学 |
大连海洋大学 | 沈阳大学 |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 沈阳城市学院 | |
吉林 | 东北电力大学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化工学院 | 吉林师范大学 |
长春工程学院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长春建筑学院 | 长春科技学院 | |
黑龙江 | 黑龙江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东北石油大学 | 黑龙江东方学院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 | ---- | ---- | |
上海 | 同济大学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 | ---- |
江苏 | 东南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常州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盐城工学院 | |
苏州科技大学 | 徐州工程学院 | 扬州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 ---- | ---- | |
浙江 | 浙江工业大学 | 台州学院 | 浙江工商大学 | 浙江科技学院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 ---- | ---- | |
安徽 |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工业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工程大学 |
皖西学院 | 滁州学院 | 安徽建筑大学 | 安徽新华学院 | |
马鞍山学院 | 合肥城市学院 | 皖江工学院 | ---- | |
福建 | 华侨大学 | 福州大学 | 福建工程学院 | 闽南理工学院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 | ---- | ---- | |
江西 | 南昌大学 | 华东交通大学 | 东华理工大学 | 南昌航空大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南昌工程学院 | 九江学院 |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
南昌交通学院 | ---- | ---- | ---- | |
山东 | 济南大学 | 青岛理工大学 | 山东建筑大学 | 山东农业大学 |
青岛滨海学院 | 枣庄学院 | 烟台大学 | 青岛黄海学院 | |
河南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郑州大学 | 中原工学院 | 河南师范大学 |
南阳师范学院 | 洛阳理工学院 | 安阳工学院 | 南阳理工学院 | |
河南城建学院 | 郑州工商学院 | ---- | ---- | |
湖北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长江大学 |
武汉纺织大学 | 武汉轻工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工程学院 | |
湖北理工学院 | 武昌首义学院 | 武汉城市学院 |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 |
文华学院 | ---- | ---- | ---- | |
湖南 | 湖南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 | 南华大学 |
湖南城市学院 | 湖南工业大学 | ---- | ---- | |
广东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广州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广东工业大学 | 广州理工学院 | 广州华立学院 | |
广西 | 广西大学 | 桂林理工大学 | ---- | ---- |
海南 | 海口经济学院 | ---- | ---- | ---- |
重庆 | 重庆大学 |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三峡学院 | 重庆科技学院 |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 ---- | ---- | ---- | |
四川 | 四川大学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西华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西昌学院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成都锦城学院 | ---- | |
贵州 | 贵州大学 | ---- | ---- | ---- |
云南 | 昆明理工大学 | 云南农业大学 | 西南林业大学 |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
西藏 | 西藏农牧学院 | 西藏大学 | ---- | ---- |
陕西 |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工业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安工程大学 | 长安大学 | 延安大学 | 宝鸡文理学院 | |
榆林学院 | 西安航空学院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 |
甘肃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交通大学 | 兰州工业学院 |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 ---- | ---- | ---- | |
青海 | 青海大学 | ---- | ---- | ---- |
宁夏 | 宁夏理工学院 | ---- | ---- | ---- |
新疆 | 新疆大学 | 塔里木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喀什大学 |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1年7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