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National Park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学制四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关键在人才。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是学校2023年筹建的新兴特色专业,以响应国家生态文明重大战略以及美丽中国建设需求为目标,着力培养能够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学科门类:农学
专业类别: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创办时间:2022年
中文名称: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
外文名称:National Park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专业代码:090207(TK)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管理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本专业最早可追溯至1987年原林业部在国内首次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专业,并于1988年在全国率先招收本科生,现已为国家与地方培养了大批从事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研人才及管理人才,大批优秀校友服务于国家生态保护一线,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2023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了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并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国家公园学”已列入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名单,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将于2023年9月迎来第一批本科生。
2024年,东北林业大学首次招收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目标
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围绕新农科建设“四新”理念,适应生态文明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需求,培养适应国家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实际需求,能够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监测与评估、统筹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等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从事重要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生态监测与评价等工作,同时具备广阔国际视野且能够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领军人才。
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科学人文素养、较强创新实践能力、广阔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国家公园领域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系统掌握林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瓶颈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能力,能够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与实践
在培养方式上,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将采取梁希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实施科教融合,设置科研创新实践类学分,支持并鼓励深造,保研率约40%;实施产教融合,实行双导师制;在课程设置上,开设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国家公园规划、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智慧国家公园等核心课程;专业综合实习则要求学生走进国家公园开展超过6周的暑期实践。(北京林业大学)
特色一:专业依托世界一流林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特色二:八院系联动培养,多学科门类交叉,模块化课程设计,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特色三:强实践实习训练过程,直接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东北林业大学)
实践教学环节:
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保护生物学、动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等课程实习,国家公园监测实习、国家公园规划设计实验实习、国家公园专业综合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北京林业大学)
野生动植物综合实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综合实习、国家公园规划设计实习(含测量学、地图学与环境遥感)、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综合实习等。(东北林业大学)
课程体系
主干学科:林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
核心课程: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国家公园管理、国家公园规划设计、保护经济学、国家公园法治建设、国家公园前沿专题。(北京林业大学)
核心基础课程:普通动物学、植物学、动物分类学、普通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城乡规划原理、保护教育、生物统计等。
核心专业课程:国家公园管理学(双语)、国家公园规划与设计(双语)、国家公园生物安全管理与控制(双语)、智慧国家公园(双语)、自然保护地监测与评价(双语)、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野生动物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东北林业大学)
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国家公园以及各类型自然保护地实体机构,国家及地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林业草业等政府部门,自然保护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民间组织机构,中国科学院、地方科研院所、高校、规划设计院、博物馆、杂志社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以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环境保护部门、旅游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国家公园规划、建设、管理、保护、旅游开发等工作。
开设院校
院校名称 | 推荐指数 | 专业满意度 | |||
---|---|---|---|---|---|
综合情况 | 办学条件 | 教学质量 | 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