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管理(Confidentiality Management)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保密管理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保密管理专业培养为国家保密工作服务,适应社会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专业领域发展需要,政治可靠,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的保密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创新意识,扎实的管理科学理论知识和基础,掌握保密管理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管理、技术和法律多种交叉学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中文名称:保密管理
外文名称:Confidentiality Management
专业代码:120106(TK)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2007年8月,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筹办保密管理本科专业。
200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发文件,同意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在其下开设保密管理方向,成为保密管理专业的前身;9月,该专业方向首次进行招生。
201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在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以特设专业与国家控点布局专业的形式增加了保密管理专业。
2013年4月,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之下的保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立,为保密学科专业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和顶层规划,针对课程体系设置、培养体系构建等问题开展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保密管理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和《保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2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保密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代码为120106TK。
设置背景
2008年前后,面对高科技窃密、泄密的挑战,中国各级保密系统明显感受到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带来的工作压力。基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迫切需要,已经没有时间留给建立学科基础后再开展专业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保密局的支持下,一批高校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大局出发,成立国家保密学院,以“学科挂靠”和“建立方向”的“应急”形式办学,培养保密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
保密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可靠,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保密管理和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技术、法规和应用知识,具备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保密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组织实施的能力,能承担保密管理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保密管理本科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分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完成学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并达到其他相关要求的,准予毕业。
毕业生符合学校规定条件的,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
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基础和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保密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保密管理、保密技术、保密法等专业知识,熟悉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知识,了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并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能力要求
基本能力要求: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保密管理专业相关知识的能力,具备将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运用专业外语的基本能力,具备综合利用管理科学、相关法律知识、信息技术及工程方法分析和解决保密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在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具备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工作潜力要求:保密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保密管理工作岗位,应具备涉密信息的界定与管控,涉密信息的审查与利用,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防护、测评和检查,保密资质管理,泄密行为的防范,泄密事件的调查与处理,保密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潜力。
素质要求
保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具有牢固的保密意识和法律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学习和继承中国共产党保密工作优良传统,深刻认识保密形势,具有诚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合作互助和团队精神;应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保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课程总学分数不少于150学分(1学分折合16~18学时),其中实践教学课程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
理论教学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项目训练、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国家规定和具体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均衡设置。其中,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应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知识领域。
理论课程
知识体系
保密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分为管理学基础、保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和保密法6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涵盖若干子领域,每个子领域包含若干知识单元。其中,知识单元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
知识领域 | 子领域 | ||
---|---|---|---|
管理学基础 | 管理学 | 统计学 | 运筹学 |
保密管理 | 保密工作制度 | 保密行政管理 | 定密理论与实务 |
保密检查与案件查处 | 保密资质管理与认证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信息系统 |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 |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
信息安全 | 密码学 |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 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 |
系统安全 | 网络安全 | ||
保密技术 | 分级保护和保密标准 | 物理安全保密 | 保密防护技术 |
保密技术检查 | |||
保密法 | 信息安全与保密法 | 行政法 |
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 | 管理学原理 | 管理运筹学 | 管理信息系统 | 保密管理概论 |
---|---|---|---|---|
专业课程 | 保密行政管理 | 定密理论与实务 | 保密检查与案件查处 | 保密资质管理与认证 |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 |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信息安全概论 | |
密码学 |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 保密技术概论 | 行政法基础与保密法 |
实践教学
总体要求
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项目训练、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践教学的折合学分应不少于25学分。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并确定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可适当增加其他课外实践活动。
课程设计
保密管理专业的多数课程都要求具有相关的课程实验环节或单独的课程设计内容。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应当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制定大纲,明确目标、主要内容以及学时分配,可以作为单独的实验课程开设,也可以作为专业综合实践的一部分。课程实验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和协作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和工具,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勇于创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项目训练
项目训练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各类科研课题开展,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认可的重要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和创业大赛等。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可以组织学生在暑期集中一段时间深人保密工作基层一线实习,通过深入了解并学习党和国家保密工作方针政策、了解实习单位具体工作内容和保密管理规章制度、了解研究实习单位辖内保密工作情况等,使学生体验基层保密工作氛围、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汲取课堂上学不到、听不到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实际保密工作的了解,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同时有助于相关单位了解保密专业教育,物色保密专业后备人才。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际应用问题,达到实践锻炼的目的,同时能使学生总结升华理论知识,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或为继续深造积累必要的科研能力。毕业实习可以从保密管理相关科研任务中选择适当的、相对独立的题目在校内完成毕业论文,也可以通过在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保密管理相关工作岗位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检验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状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使学生弥补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学校应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其毕业设计(论文)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验实践、正文撰写等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的文档须符合规范化要求,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保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在该专业方向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深造,也可报考管理、经济、计算机类硕士学位研究生。
就业方向
保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在党政机关、军工企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组织管理、法规和制度建设、教学培训等工作。
开设院校
院校名称 | 推荐指数 | 专业满意度 | |||
---|---|---|---|---|---|
综合情况 | 办学条件 | 教学质量 | 就业 |
北京交通大学 | 5.0 (18人) | 2.8 (10人) | 3.1 (10人) | 2.9 (9人) | 3.3 (8人) |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 - | - | - | - | - |
天津大学 | 5.0 (6人) | 0.0 (0人) | 0.0 (0人) | 0.0 (0人) | 0.0 (0人) |
复旦大学 | 4.9 (7人) | 3.2 (9人) | 3.8 (9人) | 3.6 (8人) | 5.0 (7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 | - | - | - | - |
中国海洋大学 | - | 4.7 (7人) | 4.7 (7人) | 4.8 (6人) | 4.4 (7人) |
齐鲁工业大学 | - | - | - | - | - |
中山大学 | 4.8 (5人) | 3.2 (17人) | 3.4 (19人) | 3.1 (16人) | 2.7 (17人) |
塔里木大学 | - | 5.0 (3人) | 5.0 (3人) | 5.0 (3人) | 5.0 (3人) |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