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

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111计划、2011计划;传统“C9联盟”、“工科七子”成员。电气“二龙四虎”其四虎之一。特色专业有电气工程、动力工程、热物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等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位列国家“双一流”,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长单位、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是中国三所开设少年班高校之一

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兴庆、雁塔、曲江、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个校区占地约500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设有32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开设76个本科招生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6个,专业学位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9个;有在编教工6635人,学生54760名。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在编教工6635人,其中专任教师3789人。师资队伍中入选院士、杰青等国家级各类重大人才工程545人次,获评国家级各类创新团队51个,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1名;有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两院院士
类别
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
安芷生、侯洵、姚熹、王立鼎、王占国、张国伟、姚振兴、陶文铨、贺林、杨焕明、王锡凡、周卫健、徐宗本、李应红、郝跃、何雅玲、顾瑛、管晓宏、郭烈锦、孙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
谢友柏、李鹤林、邱爱慈、郑南宁、周丰峻、高金吉、张心湜、雷清泉、孙九林、汪应洛、卢秉恒、王浩、李立浧、陈肇隆、张生勇、蒋庄德、杨善林、王辰、王广基、王华明、陈晓红、王双明、马丁、徐兵河
国家级教学团队
名称
负责人
入选时间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何雅玲
2007
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冯博琴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教学团队
王兆安
2008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马知恩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罗先觉
2009
生理学教学团队
闫剑群
计算机网络与体系结构教学团队
郑庆华
2010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孙林岩
药理学教学团队
臧伟进
国家级教学名师
姓名
学院
研究方向
入选时间
罗先觉
电气学院
电路与系统、电力系统
2011
王兆安
电气学院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2006
何雅玲
能动学院
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
2006
陶文铨
能动学院
传热强化及数值模拟
2003
马知恩
理学院
-
2003
冯博琴
电信学院
-
2003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设有32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开设7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9个学科门类。

西安交通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部)
本科专业
学位授予门类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信息计算科学
理学
统计学
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
应用物理
理学
材料物理
理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理学
物理学
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
应用化学
理学
材料化学
理学
化学
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工学
工业设计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车辆工程
工学
智能制造工程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能源互联网工程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工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
工学
环境工程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工学
信息工程
工学
人工智能
工学
自动化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物联网工程
工学
软件工程
工学
网络空间安全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工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学
环境科学
理学
建筑学(五年制)
建筑学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
理学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
生物工程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工程力学
工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工学
飞行器动力工程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制药工程
工学
基础医学(五年制)
医学
临床医学(五年制)
医学
医学影像学(五年制)
医学
口腔医学(五年制)
医学
预防医学(五年制)
医学
药学
理学
临床药学(五年制)
理学
法医学(五年制)
医学
护理学
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统计学
经济学
财政学
经济学
金融学
经济学
金融工程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电子商务
经济学
贸易经济
经济学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
管理学
工程管理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管理学
会计学
管理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市场营销
管理学
财务管理
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
工业工程
管理学
电子商务
管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管理学
劳动社会保障
管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哲学
哲学
社会学
法学
社会工作
法学
汉语言文学
文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雕塑
艺术学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
文学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法学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法学
法学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
文学
法语
文学
日语
文学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
储能科学与工程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汉语言
文学
本科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文治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励志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9月,学校17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5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1‱。

国家重点学科
“双一流”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力学
机械工程
产业经济学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数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生理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固体力学
电气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核能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法医学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
外科学(泌尿外)
学科体系
类别
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应用经济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护理学、哲学、公共管理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化学、法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数学、物理学、应用经济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护理学、哲学、社会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临床医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化学、法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数学、物理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哲学、新闻传播学、设计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体育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应用统计、会计、工程管理、社会工作、艺术、翻译、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口腔医学、护理、药学、公共管理、金融、税务、国际商务、建筑学、土木水利、法律、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体育

学科排名

2019年9月11日,根据科睿唯安ESI数据库数据显示: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地球科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

教学建设

学校建立思政引领、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探索高端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06年,学校实行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党建引领、知行兼修、师生共处、因材施教”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2019年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首批试点高校;坚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1985年开始招收少年班学生;随后开办钱学森班、侯宗濂医学试验班、人工智能试验班、储能班;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力学、基础医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科学家素养的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来建设和管理各类试验班,把钱学森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截至2023年6月,学校6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8项,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1个,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9门,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

教学基地
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数学教学基地
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管理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西安交通大学
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所在单位
课程名称
所在单位
2010
2009
公共经济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工程材料基础
材料学院
数控技术
机械工程学院
热工基础
能动学院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机械工程学院
复变函数
理学院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电介质物理
电信学院
现代检测技术
电信学院
人因工程
管理学院
半导体物理
电信学院
法医学
医学部
应用统计分析与实践
管理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人文学院
妇产科护理学(网络)
医学部
模拟电子技术(网络)
电气学院
2007
2006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机程序设计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电子商务概论
经济与金融学院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
能动学院
大学体育
体育中心
2004
2005
计算机网络
电信学院
大学物理
理学院
工程电磁场
电气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电路
电气学院
工程制图
机械学院
工程热力学
能动学院
2003
电工学(电工电子技术)
电气学院
传热学
能动学院
生理学
医学部
高等数学
理学院
-
-
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学院
诊断学
医学部
系统工程
管理学院


所获荣誉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2017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1月20日,学校获得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12月,学校入选创业就业方向“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

2021年5月28日,西安交通大学派驻安康市平利县帮扶工作组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4月,西安交通大学被评为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2022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被评为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智动博特——球形巡检机器人开创者”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2023年3月,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十。

2023年4月11日,2022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其他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基195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
类别
科研平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中国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研究设施(培育)
Z箍缩基础研究设施(培育)
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国家工程实验室
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
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
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
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部级科研平台
类别
科研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重点实验室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多功能材料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特种XX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外科重症与生命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航空XX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空天XX低温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教育部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润滑理论及转子系统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材料强度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化电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储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热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能源局重点科研基地
能源局国家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电力电子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
国家质检总局科研基地
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
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共建)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大数据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心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微纳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新型治疗性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
陕西省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血管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呼吸病预防检测与预警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人类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公共服务平台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直流电力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软物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新能源介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瞬态电磁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流体机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新能源与能源利用新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新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陕西经济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数字医疗器械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核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肿瘤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飞行器服役环境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颅颌面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量子信息与光电量子器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能源化工过程强化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石墨烯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深空探测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疾病防控与健康促进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电力电子装备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磁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重症医学脓毒症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装备运行安全与智能监控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叶轮机械及动力装备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航天结构振动控制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机器人先进控制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能源高效清洁转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无损检测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能测控与工业大数据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热喷涂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先进陶瓷材料多功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慧网络与泛在互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
中联西北院-西安交通大学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联合研发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轻合金工业型材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钼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石油石化装备故障诊断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机器人减速器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交大-龙腾先进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商业卫星测控数传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经典名方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高端电磁装备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锌基新材料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碳捕集与绿色转化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生态城市智慧绿色能源建筑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动力电池循环再利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微型惯性器件与系统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储能与热能动力系统灵活低碳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新能源电力装备状态评价与电站智慧运维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智能岩土与结构工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土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地热资源勘查与低碳利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电力系统继电与控制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特种通信芯片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高能脉冲氙光技术与装备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轨道交通直流电力智能保护技术与应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制造业过程挖掘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医疗健康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先进核能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先进储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抗体与细胞免疫治疗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卫生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丝路区域地方病与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氢燃料电池性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能源与环境中的热质传递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核结构安全与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肿瘤精准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智慧健康养老科技引智与政策创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精神疾病与精准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心血管精准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炎症与免疫陕西省国际合作基地
陕西碳减排与绿色能源化工国际合作联合中心
陕西省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学)研究院
陕西省基础学科(力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药物分析装备研发)
陕西省脉冲功率技术及应用创新中心
陕西省电子陶瓷与器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精神疾病精准医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共建)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42个

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地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分子心脏病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心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微纳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新型治疗性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
陕西省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中心
陕西省血管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呼吸病预防检测与预警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人类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公共服务平台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直流电力技术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软物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新能源介质材料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瞬态电磁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流体机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新能源与能源利用新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新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陕西经济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6月,2000年至今,学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基地与人才专项等重大项目数百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85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文科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49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与政府、企业等共建25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

学校医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以服务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以医工交叉为突破点,加速促进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融合,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推进医学前沿研究,构建具有交大特色和示范效应的医学教育新体系,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实现医学学科突破发展,建成一流医学学科,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进入新时代,学校主动把握世界高等教育规律,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目标定位,创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围绕理、工、医、文4大领域建立了8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智库,深入推进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通过先行先试、破题示范,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交大的引领作用,其中包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

迁校以来,学校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奖(部分)
获奖项目
年份
视觉场景理解的模式表征与计算理论及方法
2016
基于晶体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
皮肤牙热-力-电耦合行为机理
2015
弛豫铁电体的微畴-宏畴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化
内燃机低碳燃料的互补燃烧调控理论及方法
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息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
2013
功能材料与结构的多场效应与破坏理论
压电和电磁机敏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
2012
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2011
热喷涂涂层形成机制、结构与性能表征的应用理论研究
2008
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
2007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离散与混合生产制造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2005
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
2004
复杂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合作)
2003
脉管制冷机理论和结构的重要发展
1999
电弧等离子体与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电力系统可靠性与规划的基础理论及算法研究
国家技术发明奖(部分)
获奖项目
年份
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路器快速分断技术及应用
2016
高效节能的连续螺旋推流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
2015
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2014
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3
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
高性能复相碳化硅陶瓷内加热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2
细胞膜色谱技术及其在中药筛选中的应用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合作)
高强韧铸造耐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
2010
大型回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
2009
高效低阻气体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应用
油气集输的节能减排和安全高效关键工艺及装备
数字视频时-空自适应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2007
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2006
高温抗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复杂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
2005
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
柔性转子全息现场动平衡技术及其应用
2003
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
2001
三相交流铁磁分离器
1997
三相自动控温加热电缆
1996
耐高温、防腐、防垢、耐磨、导热系列特种涂料及其应用
1995
JN-1型火电厂节能诊断仪
二维目标实时分析与跟踪系统(导弹弹头表面烧蚀图象分析与坦克目标实时跟踪)
半导体光控变容器和半导体电压控制变容器
1993
电缆故障测距仪(合作)
地下输油管堵点探测方法及仪器
声带多维振动与噪音源特性测量技术及设备
1992
变异煤粉浓度燃烧器
1991
多抗甲酸的研究
心内血液吸引回收微栓过滤多用器
径、混流式“全可控涡”三元叶轮设计方法及其流型
S波段雷达自适应变极化抗干扰系统(合作)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图书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图书馆由兴庆校区钱学森图书馆,雁塔校区图书馆和创新港图书资料中心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3794平方米,阅览座位3963席,设有满足多种需求的学习研讨空间。馆藏文献资源丰富,累计藏书589.7万册(件)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143个平台约350个子库。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9万余种,中西文电子图书232.6万余种。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当代经济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
工程数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中国有线电视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中国美容医学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医药与保健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儿童与健康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西北医学教育
西北药学杂志
药物分析学报:英文版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6月,近年来,学校实施全球校园计划,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交换等多种形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探索合作新模式,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理工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等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通过举办海外友好高校校园日、诺奖学者校园行、为世界之光大讲堂等,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首倡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经吸引37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大学加盟并开展多元合作。开放融合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2018年,有来自132个国家的2800余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西安交大。

2017年9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学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2017年5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医疗联盟成立,该联盟将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该医疗联盟已联合了省内外54家大型三甲医院参加,同时成立了精神疾病、传染病、妇女疾病、康复、中西医结合和口腔疾病6个专业中心。

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签订双硕士学位协议,两校共同培养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双方每年各选出中意两国学生,全程英文授课,由中意双方导师共同指导。

2023年10月20日,陕西高校侨联联盟成立大会召开。西安交通大学牵头,联合已建立侨联的全省24所高校侨联,成立陕西高校侨联联盟,共同探索高校侨联工作新模式。


创办时间
1896年
所属地区
陕西省
学校类别
综合类院校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一本/艺术类一本
提档线
300-400分
院校代码
10698
优势专业
电气工程/动力工程/热物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
学校特色
双一流/985/211/教育部/重点
学校官网
http://www.xjtu.edu.cn
学校地址
兴庆校区: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雁塔校区:西安市雁塔区雁塔西路76号  曲江校区: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9号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校区: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西安交通大学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章程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