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_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

美考君
2024-09-14
来源:52艺考网

国际经济与贸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1998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厚的国际经济、商务、法律、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能从事国际商务经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科门类:经济学

专业类别:经济与贸易类

中文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专业代码:020401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专业层次:本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部分高校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从事外贸工作的专业人才。改革开放前,外贸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仅仅是作为国家对外创汇的手段,中国外贸人才的培养规模较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类专业。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内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这些专业很快成为热门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外贸急需人才。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2)专业由国际经济(020106)、国际贸易(020113)、国际商务(020215W)和工业外贸(082204)四个专业合并而来 。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物、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人才,一时间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代码由020102调整为020401。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隶属于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代码为:020401。


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掌握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与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使用一门外语,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可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到海外学习和交流。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等。

第一,基础性知识。接受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扎实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专业性知识。了解从事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惯例,掌握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专门知识的基本原理,熟悉商务活动的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以及商务文书的中外文写作规范。

第三,工具性知识。具备从事该专业学术研究和实务操作所必需的数学、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

第四,通识性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掌握科学常识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能力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系统的能力结构,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第一,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会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等高效的渠道和途径获取新知识,具备自我学习知识、自我消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备洞察问题、提炼问题、综合运用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具备进取意识和探索精神,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第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的兴趣,养成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及风俗等的良好素养,在读、说、听、写、译等各个方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素质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富于进取,具有团队意识。

第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掌握自然科学常识,跟踪科技发展动态,对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发展动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贸政策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知识,掌握商务经营活动中的操作技巧,具备从事经济贸易理论研究或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0%。鼓励精简课程,压缩学分,提高质量。

理论课程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二,通识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等必修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特色和条件设置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

第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合理安排上述课程的结构与课时。

第四,专业课程。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条件设定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所设课程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体现专业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法、国际商法、市场营销、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物流学、服务贸易、期货市场学、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商务谈判等,各高校根据专业要求应至少从中选择开设六门课程。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性修读。

各高校应创造条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定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学分互认,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

实践教学

第一,实验(实训)。各高校应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或环节,利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专业实习。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至少包含1次专业实习,时间累计不少于8周。实习过程应有完整的实习记录,实习后学生应提交实习报告。

第三,社会实践。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创新创业大赛等。社会实践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第四,毕业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应体现学术性和实践性。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提倡聘请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和创业方案设计等形式。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论文质量。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在应用经济学、金融学、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及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

就业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在贸易企业、数字贸易平台企业、国际著名外资企业、金融机构、国际咨询企业、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及政府部门相关外经贸主管部门从事业务经营、战略管理和咨询研究,并能从事个人和家族企业的国际商务、国际资本市场运作与跨境电子商务等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农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
天津
南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农学院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河北
河北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华北科技学院
河北金融学院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河北地质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衡水学院
邢台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保定理工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唐山学院
燕京理工学院
河北东方学院
山西
山西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山西工学院
中北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晋中信息学院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太原工业学院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呼伦贝尔学院
----
----
辽宁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沈阳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大学
辽东学院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工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理工学院
大连财经学院
辽宁工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城市学院
辽宁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
辽宁财贸学院
吉林
吉林大学
延边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长春大学
长春光华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北华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长春财经学院
长春科技学院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长春人文学院
----
----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金融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
黑龙江工程学院
黑龙江科技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财经学院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工商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哈尔滨剑桥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牡丹江师范学院
哈尔滨广厦学院
哈尔滨华德学院
黑河学院
 ----
----
----
上海
同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东华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商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扬州大学
三江学院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审计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
常州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
河海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江南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江苏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南通大学
盐城工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无锡学院
苏州城市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淮阴工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常州工学院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
浙江
浙江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大城市学院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台州学院
温州大学
湖州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丽水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
温州理工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嘉兴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嘉兴南湖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温州商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宁波大学
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
宁波诺丁汉大学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宁波财经学院
温州肯恩大学
----
安徽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合肥学院
池州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庆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皖江工学院
安徽外国语学院
黄山学院
皖西学院
蚌埠工商学院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滁州学院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马鞍山学院
宿州学院
巢湖学院
合肥经济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铜陵学院
----
----
福建
厦门大学
华侨大学
厦门华厦学院
闽南理工学院
福州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闽南科技学院
福州工商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
集美大学
厦门工学院
阳光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闽江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武夷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
龙岩学院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江夏学院
福建商学院
仰恩大学
福州理工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
----
----
江西
南昌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九江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服装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工学院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上饶师范学院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南昌交通学院
宜春学院
赣南师范大学
赣东学院
赣南科技学院
井冈山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
----
山东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大学
烟台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潍坊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女子学院
青岛黄海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烟台理工学院
青岛城市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
泰山科技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聊城大学
德州学院
潍坊理工学院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鲁东大学
临沂大学
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管理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齐鲁医药学院
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大学(威海)
----
河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大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黄淮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
郑州轻工业大学
平顶山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新乡学院
安阳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大学
郑州科技学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
信阳师范学院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中原科技学院
安阳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郑州工商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郑州经贸学院
商丘学院
郑州商学院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
----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东湖学院
汉口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武昌首义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晴川学院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城市学院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文理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湖北大学
湖北师范大学
武昌工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民族大学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商贸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文华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
江汉大学
武汉学院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三峡大学
湖北经济学院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
----
湖南
湘潭大学
吉首大学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湘潭理工学院
湘南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邵阳学院
怀化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湖南工商大学
南华大学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工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湖南信息学院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
----
----
广东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汕头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医科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广州软件学院
广东药科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南方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韶关学院
惠州学院
广州华商学院
湛江科技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
肇庆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广州理工学院
嘉应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广州华立学院
深圳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广州商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
广州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珠海科技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五邑大学
广州工商学院
广州新华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
----
----
广西
广西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
北部湾大学
桂林旅游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贺州学院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
百色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梧州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广西外国语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
----
----
海南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海口经济学院
三亚学院
重庆
重庆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财经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
----
四川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大学
攀枝花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吉利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轻化工大学
西华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西昌学院
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宜宾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贵州
贵州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商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贵阳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
云南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
红河学院
昆明城市学院
昆明文理学院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
玉溪师范学院
昆明学院
----
----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学
----
----
----
陕西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培华学院
西安财经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欧亚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外事学院
西安翻译学院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京学院
西安思源学院
西安工程大学
长安大学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西安工商学院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
----
甘肃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政法大学
兰州工商学院
甘肃中医药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兰州财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
----
青海
青海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
宁夏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理工学院
----
----
新疆
新疆大学
塔里木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理工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新疆科技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
喀什大学
新疆政法学院
----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1年6月7日)



报考指南


700余所院校 招生各有特色


目前,全国共有700多所高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分布于不同层次,主要包括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语言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其他院校。考生在考虑院校时,要对该专业的特色和方向有所了解,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高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综合类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侧重大基础教育,针对于学科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给予较多的课时比重,凸显“厚基础,宽口径”的特色。

财经类院校在注重学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比重,突出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贸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具竞争力的专业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再如中央财经大学,其国贸专业充分利用了该校金融、经济方面的学科优势。该校的国贸学院除了普通的国贸专业外,还设立了国贸专业(国际贸易与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的双学位本科教育项目。

理工类院校的实践环节课程略多,另外从开设的课程名称上可以看出,理工类大学国贸专业实践性课程比较注重计算机和数理工具的应用,凸显高科技在国际贸易决策中的应用特性。如天津工业大学的高仿真、互动式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创造性模拟公司、自主开发性案例教学场所、常态化竞赛机制等为学生能力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语言类院校对国贸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有着极高的外语水平要求。北京外国语大学强调学生要外贸、英语两手抓。该校的国贸专业不仅使用国内领先水平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还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英语可达到专业八级水平。


看清录取要求


在报考国贸专业时,考生和家长还要看清各高校招生章程中对报考该专业的具体要求。该专业文理兼收,但各高校对该专业的录取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所学外语语种也有要求,如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期间部分课程采用英语授课,建议非英语语种考生谨慎报考。(详见高校招生章程等。)


阅读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