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 Design )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设计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2012年,环境设计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环境设计专业是人居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建筑工程技术与人文艺术科学,以及城市景观等领域,主要是进行室内外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与环境营造实践。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系统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全球化视野,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高层次应用型设计人才。
学科门类:艺术学
专业类别:设计学类
创办时间:2012年9月14日
中文名称:环境设计
外文名称:Environmental Design
专业代码:130503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1957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室内装饰系(包括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两个专业)。此后,该系先后更名为建筑装饰系、工业美术系、室内设计系。
1984年,现深圳大学吴家骅教授在当时任教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设置了环境艺术课程,并组建了浙江美术学院的环境设计系。吴家骅教授的出发点是尝试将建筑、景观设计与美术联系起来,发展一种跨学科的教育体系,以便适应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社会生活需求。
2005年,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艺术设计专业已成为中国艺术类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而环境设计又是艺术设计专业中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方向。环境设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2年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立设计学一级学科,从艺术设计专业中分出环境设计专业。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环境设计专业隶属于艺术学、设计学类,专业代码:130503
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总学时数应不低于2600学时;每学年学时数应为700学时左右,每学期学时数应为350学时左右;每20学时计1学分,四年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之内。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各高校可根据专业需要及各自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基本学制及学分总数,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并规定学生毕业、学位授予标准及申请学位年限。
素质要求
(1)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及创新意识;
(3)具备自觉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时代意识;
(5)在掌握环境设计专业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为完备的、符合专业方向要求的工作能力;
(6)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同能力;
(7)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8)身心健康,能通过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知识要求
(1)系统掌握设计学的基础核心及环境设计专业核心知识;
(2)了解设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和国内外设计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研究动态,以及设计学基本研究方法;
(3)能够运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设计问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4)对相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5)加强印刷、包装、媒体传播等领域的视觉规律研究及设计表现的学习及实训。
能力要求
(1)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技能,掌握设计创意、表达、沟通、加工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设计调查、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及研究报告、论文撰写基本规范;
(2)能基本胜任专业领域内一定设计项目的策划、创意、组织及实施;
(3)具备相应的外语、计算机操作、网络检索能力;
(4)可用1门外语熟练进行学术检索与信息交流,能够查阅和利用相关的外文资料;
(5)具备制作图形、模型、方案,运用文献、数字媒体以及语言手段进行设计沟通及学术交流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性传播、普及与应用设计知识的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组成,课程体系中须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体育、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等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为专业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内容包括各专业领域的课堂授课、社会实践、岗位实训和职业实习(包括面向生产与市场的应用实践性课程以及社会活动)等。
专业选修课程由反映环境设计专业类学科前沿、学术特色以及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单元构成。
理论教学课程
除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外,应开设体现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主要包含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教育等课程。除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课程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包括中外文化通史、艺术史、科技史、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的通识课程。
基础类课程
基础类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等。
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主要包括环境设计专业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基本理论课程与基本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含专业设计史、地域设计史等)、设计概论、设计方法、造型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技术(含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思维、创新理论等)。
专业类课程
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包括:建筑与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方法、景观设计方法)、空间与环境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环境设计技术与方法(设计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设计制图、模型制作、照明技术)、环境与社会(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数字化环境及数字建筑、建筑设计及工程软件)等。
环境设计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类型包括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专业类社会实践、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等内容。
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工作室专业类课程采取基本理论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程参与;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轴,组织具有案例教学特征的单元内容展开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专业类课程则根据专业领域特征相关前沿技术、创新项目展开实验性教学与研究。
专业类社会实践:通常组织较短而务实的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包含美术馆、博物馆考察,设计市场及企业机构的参观见习,城乡社会调查,以及专业教学课程中的乡村写生、基层采风等。
专业类实习:选择与专业领域相符或相近的社会机构,在专业性工作岗位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与合成的学习方式;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实习方式包括设计岗位实习、管理岗位实习、生产加工岗位实习。
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立足于专业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选择与生产、生活、科研、教育相关的研究性命题,有一定的创新性,鼓励与企业机构合作,鼓励选择实际的设计问题,考虑社会关注热点。选题过程中应对相关领域的学术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掌握命题基本资料、熟悉前人研究成果、知晓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明确选题的研究范畴与创新意义;选题应经指导教师同意,并通过一定的论证过程最终确定。
递进式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学生本科四个年级阶段划分,即一年级的艺术基础与行业导入课,注重培养艺术素养,了解行业文化;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安排行业专家进课堂;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推进项目进课堂;四年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开展实战性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以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条纵线为导向,同步跟进校企合作。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艺术造型基础与艺术理论、专业设计基础与表达、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工作室导师制课程,形成梯度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一年级的行业系列讲座、二年级的古民居考察与测绘、三年级的专业实践、四年级的综合性实践、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整个过程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度。
(二)教学组织与校企合作形式的变化
一年级的艺术基础与行业导入课:“行业系列讲座”是行业、产业、企业、职业文化的普识教育,针对整个学科,邀请设计一线专家来校做讲座。要求学生听讲座,并撰写日志与报告,由各班专业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整合专业基础课,来强化课程间的联系性。按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参与教学,为学生讲授行业规范、知识结构与技能需求,将行业设计要求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今后的实际项目设计做准备。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已经掌握专业技能与表达能力的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选择教师工作室,打破原来的班级建制。教师工作室结合核心课程模块群,紧密对接三至四个设计机构,将合作单位的实际项目带入课堂,以校方教师为主,企业方专家为辅,展开实际项目的设计,将行业需求与规范贯穿在专业的设计与表达中。四年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学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设计锻炼后,在三年级第二学期选择导师制课程,进入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的专项设计任务。
(三)学生成绩评定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采取行业专家参与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与考核的机制。一方面推进校企紧密性合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企业学习实践的约束,使学生认真对待实习机会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展开。一方面推进校企紧密性合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企业学习实践的约束,使学生认真对待实习机会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展开。校企合作考核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为专家参与课程但不评分,如专家系列讲座与专家进课堂,由于教学形式为分散性、广泛性,所以不参与评分;第二种为专家进课堂参与教学并一起评分,在进入核心课程、导师制课程和综合性实践中,以项目进课堂的形式进行,专家评分占50%;第三种为专家全程指导直接评分,在毕业设计、实习中,学生以实战项目进行,实现设计服务于一体,成绩评定按毕业设计评分标准进行。
基于“课题制”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划分课程群,组建课程群体系。课程群按照“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的递阶控制的方式进行。一年级以设计基础与空间基础为主题课群程,二年级以空间环境下的造物为主题课程群,三年级以空间环境的行为为主题课题群,四年级以空间环境系统设计为主题课程群。在具体课程建设中,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学科交叉、国际前沿动态、内容优化重组,但同时体现学科的继承性。重视现代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等对环境设计影响,重视环境设计中的设计管理、营销战略,在课程体系中突出现代技术与新兴课程。密切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
(二)引入“课题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方向课程、实验室工作室、实习基地为依托,以社会热点课题、设计竞赛、教师科研等为媒介和驱动力,在教师与课题组成员指导下,根据课程特征与内容来设定课题。每个课题中一般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明确的设计任务。在课题展开的不同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按设计方案、知识点讲授、阶段汇报的螺旋迭代进行教学递进,系统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课题中对课程内容即学即用。整合社会、企业、学院资源,以“课题制”教学为主线,打破传统课堂单一教学模式,将课堂、工作室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三者密切结合,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短期课题可由课程实施,长期课题可由工作室、实验室实施,企业即时项目可在实践基地参与实施,工作室与实践基地完成的课题成果又可带回课堂补充教学,以此形成灵活机动、实施便捷、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设课程控制体系
课题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再实施阶段性控制手段对教学中各个环节和课题实施过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评价对象,如教学计划、课题进度、学习内容、课题实施等存在的问题,衡量教学与课题实施的成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和课题任务交流解析和辅导,并对教学阶段控制进行记录。学生最终学习评价是由过程控制评价与结课评价综合评定。建立一个及时的信息反馈调节的系统,使教学保持稳定状态,打破现状及时修订新的现实目标和课堂管控标准,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和具有针对性。
(四)积极推进“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引入国外优质课题资源
为适应全球一体化设计人才需求,环境设计系与国外高校开展“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大胆吸收与借鉴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促进国内师生专业交流与学习。紧密围绕“课题制”教学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教学成果与课题进入课堂进行分析、演练与实践。
基于社会资源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3+1”模式
该模式是对大学本科四年学习的宏观规划,是一个粗线条的时间划分,即三年的基础与理论学习,一年的实践与应用研究,此模式奠定了以下模式展开的基础。
(二)宏观认知专业与行业的新生研讨模式
以大一第一堂新生研讨课为核心,展开了新生研讨模式。新生研讨模式通过教授领衔,建立新生与教授的沟通渠道。除课堂讲授之外,对典型的实际项目邀请其设计师进行现场分析讲解,使学生直观认识将要从事的专业。新生研讨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顾问模式
以学校在职教师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对条件成熟的主干课程设立课程顾问制,聘请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且在相同领域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优秀职业设计师作为课程顾问,并颁发课程顾问证书。学校在职教师在完成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与课题布置之后,课程顾问对课程起案例补充与问题引导的作用。课程顾问将自己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从项目运作的视角加以分析讲解,与在职教师一道对学生的思路与草案进行引导与点评。
(四)课外研究模式
通过参与各类课外设计论坛,让学生一睹明星设计师的风采,聆听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树立学习的信心,明确奋斗的目标。
(五)实验室建设与技术研究模式
建设实验室保障学生直观感性认知、获取实验数据、制作加工模型等学习环节,为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展开与专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
(六)毕业及后续发展模式
通过大四一年与设计机构、设计师的通力合作,围绕毕业设计展开实习与设计研究。学生毕业之后加盟该设计机构,按照熟悉的理念与方法,快速成长为该机构的中坚力量。以优质设计机构作为深度合作平台,将设计研究型人才的成长规划由在校学习延伸至毕业之后工作的最初数年。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尽可能地保证设计人员的成长道路连续顺畅,实现设计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缩短设计人员成长所需的时间。
环境设计专业可以在大中城市家居装饰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乡村民宿与景观设计、康养与田园综合体设计、展示陈设设计公司、建筑及城乡规划、园林绿化设计、培训机构等环境设计及施工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
地区 | 院校名录 | |||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服装学院 | 北京建筑大学 | ||
北京农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
北京电影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华女子学院 | 北京联合大学 | |
北京城市学院 |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 ---- | |
天津 | 天津大学 | 天津科技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
天津理工大学 | 天津农学院 | 天津师范大学 | 天津商业大学 | |
天津财经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天津城建大学 | ||
天津天狮学院 |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 |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 天津仁爱学院 |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 |
河北 | 河北大学 | 河北工程大学 | 华北理工大学 | |
河北科技大学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河北农业大学 | 河北北方学院 | |
河北师范大学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 唐山师范学院 | 廊坊师范学院 | |
石家庄学院 | 邯郸学院 | 邢台学院 |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燕山大学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唐山学院 | |
华北科技学院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 河北经贸大学 | 河北传媒学院 | |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 河北美术学院 | 河北科技学院 |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 |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 |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保定理工学院 | 燕京理工学院 | 沧州交通学院 | |
河北东方学院 | 张家口学院 |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 ---- | |
山西 | 山西大学 | 太原科技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山西农业大学 |
山西师范大学 | 山西大同大学 | 晋中学院 | ||
运城学院 | 山西财经大学 | 太原学院 |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 |
山西工学院 | 晋中信息学院 | 山西科技学院 | 太原工业学院 | |
山西传媒学院 | ---- | ---- | ---- | |
内蒙古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赤峰学院 | 呼伦贝尔学院 | 集宁师范学院 | |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 内蒙古艺术学院 | |
辽宁 | 大连理工大学 | 沈阳工业大学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沈阳理工大学 |
辽宁科技大学 | 沈阳化工大学 | 大连交通大学 | ||
大连工业大学 | 沈阳建筑大学 | 辽宁工业大学 | 辽宁师范大学 | |
沈阳师范大学 | 渤海大学 | 鞍山师范学院 | 大连外国语大学 | |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 大连大学 | |||
辽宁科技学院 | 辽东学院 | 大连民族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
沈阳工学院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 | |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 辽宁理工学院 | 沈阳城市学院 | 大连艺术学院 | |
辽宁何氏医学院 | 辽宁财贸学院 | 辽宁传媒学院 | ---- | |
吉林 | 延边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 | 东北电力大学 | |
长春工业大学 | 吉林建筑大学 | 吉林农业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
北华大学 | 通化师范学院 | 吉林师范大学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
长春师范大学 | 白城师范学院 | 吉林艺术学院 | 长春工程学院 | |
长春光华学院 |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长春建筑学院 | 长春科技学院 | 吉林动画学院 | |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 长春人文学院 | ---- | |
黑龙江 | 黑龙江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东北石油大学 |
佳木斯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
齐齐哈尔大学 | 牡丹江师范学院 | 哈尔滨学院 | 大庆师范学院 | |
绥化学院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黑龙江工业学院 | 黑龙江东方学院 | |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 黑龙江财经学院 | |
黑龙江工商学院 |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 哈尔滨剑桥学院 |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 |
哈尔滨广厦学院 | 哈尔滨华德学院 | 黑河学院 | ---- | |
上海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大学 |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上海杉达学院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上海商学院 | |
上海立达学院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 上海建桥学院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 |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 ---- | ---- | ---- | |
江苏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
南京工业大学 | 常州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
江苏大学 | 南通大学 | 盐城工学院 | 南京师范大学 | |
江苏师范大学 | 淮阴师范学院 | 盐城师范学院 | 南京财经大学 | |
南京艺术学院 | 苏州科技大学 | 常熟理工学院 | 金陵科技学院 | |
淮阴工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 | 常州工学院 | 扬州大学 | |
三江学院 | 南京工程学院 | 南京晓庄学院 | 江苏理工学院 | |
江苏海洋大学 | 泰州学院 | 南通理工学院 |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 |
无锡太湖学院 |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 |
南京传媒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 |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 苏州城市学院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 |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 |
宿迁学院 |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 ---- | ---- | |
浙江 | 浙江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 | 浙江理工大学 | 浙江农林大学 |
浙江师范大学 | 杭州师范大学 | 湖州师范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 | |
温州大学 | 丽水学院 | 浙江工商大学 | 嘉兴学院 | |
中国计量大学 | 浙江万里学院 | 浙江科技学院 | ||
浙江财经大学 | 宁波大学 | 浙江树人学院 | ||
宁波财经学院 | 浙大城市学院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 |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 |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 湖州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 温州理工学院 | |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 温州商学院 | 温州肯恩大学 | |
安徽 |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工业大学 | 安徽工程大学 | |
安徽农业大学 | 安徽师范大学 | 阜阳师范大学 | 安庆师范大学 | |
淮北师范大学 | 黄山学院 | 皖西学院 | 滁州学院 | |
安徽财经大学 | 宿州学院 | 巢湖学院 | 淮南师范学院 | |
铜陵学院 | 安徽建筑大学 | 安徽三联学院 | 合肥学院 | |
蚌埠学院 | 池州学院 | 安徽新华学院 |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 |
亳州学院 |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 马鞍山学院 | |
合肥城市学院 | 合肥经济学院 |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
合肥师范学院 | 皖江工学院 | ---- | ---- | |
福建 | 华侨大学 | 福州大学 | 福建工程学院 | |
福建农林大学 | 集美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 | 闽江学院 | |
武夷学院 | 泉州师范学院 | 厦门理工学院 | 三明学院 | |
福建商学院 | 莆田学院 | 厦门华厦学院 | 闽南理工学院 | |
福州工商学院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 |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 ---- | |
江西 | 南昌大学 | 华东交通大学 | 东华理工大学 | 南昌航空大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江西农业大学 | 江西师范大学 | |
上饶师范学院 | 宜春学院 | 赣南师范大学 | 井冈山大学 | |
江西财经大学 | 江西科技学院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
南昌工程学院 | 新余学院 | 九江学院 | 江西工程学院 | |
南昌理工学院 | 江西服装学院 | 南昌工学院 |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 南昌交通学院 |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 赣南科技学院 | |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 |
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 | 豫章师范学院 | ---- | ---- | |
山东 | 山东科技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青岛理工大学 | |
山东建筑大学 | 齐鲁工业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农业大学 | |
青岛农业大学 | 山东师范大学 | 曲阜师范大学 | 聊城大学 | |
德州学院 | 滨州学院 | 鲁东大学 | 临沂大学 | |
泰山学院 | 济宁学院 | 菏泽学院 | 山东艺术学院 | |
青岛滨海学院 | 枣庄学院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青岛大学 | |
烟台大学 | 潍坊学院 | 山东交通学院 | 山东女子学院 | |
烟台南山学院 | 潍坊科技学院 | 山东英才学院 | 青岛黄海学院 | |
山东协和学院 | 烟台理工学院 | 青岛城市学院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
山东华宇工学院 |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 齐鲁理工学院 |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 |
潍坊理工学院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 烟台科技学院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
山东管理学院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 | ---- | |
河南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郑州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河南工业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 | 中原工学院 | 河南农业大学 | |
河南科技学院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 河南师范大学 | ||
信阳师范学院 | 周口师范学院 | 安阳师范学院 | 许昌学院 | |
南阳师范学院 | 洛阳师范学院 | 商丘师范学院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黄淮学院 | 平顶山学院 |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 |
洛阳理工学院 | 新乡学院 | 信阳农林学院 | 河南工学院 | |
安阳工学院 | 河南工程学院 | 南阳理工学院 | 河南城建学院 | |
黄河科技学院 | 郑州科技学院 |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 郑州财经学院 | |
黄河交通学院 | 商丘工学院 |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 信阳学院 | |
安阳学院 | 新乡工程学院 | 郑州工商学院 | 郑州经贸学院 | |
商丘学院 | 郑州商学院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 ---- | |
湖北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长江大学 | |
武汉工程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武汉纺织大学 | 武汉轻工大学 |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北大学 | |
湖北师范大学 | 黄冈师范学院 | 湖北民族大学 | 湖北文理学院 | |
中南民族大学 | 湖北工程学院 | 湖北理工学院 | ||
湖北科技学院 | 江汉大学 | 三峡大学 | 荆楚理工学院 | |
湖北经济学院 | 武汉东湖学院 | 汉口学院 | 武昌首义学院 | |
武昌理工学院 |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 武汉城市学院 | |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 |
武昌工学院 | 武汉工商学院 |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 湖北商贸学院 | |
湖北恩施学院 |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 |
文华学院 | 武汉学院 |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
武汉传媒学院 |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 | |
湖南 | 吉首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湖南理工学院 | ||
湘南学院 | 衡阳师范学院 | 邵阳学院 | 怀化学院 | |
湖南文理学院 | 湖南科技学院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湖南工商大学 | |
南华大学 | 长沙学院 | 湖南工程学院 | 湖南城市学院 | |
湖南工业大学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 |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 湘潭理工学院 |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 |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 湖南信息学院 | ---- | |
广东 | 汕头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韶关学院 | 惠州学院 | 韩山师范学院 | |
岭南师范学院 | 肇庆学院 | 嘉应学院 |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深圳大学 | 广东财经大学 | 广东白云学院 |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五邑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广东工业大学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广东培正学院 | |
广东东软学院 | 广州软件学院 | 广州华商学院 | 湛江科技学院 | |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 广州理工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 广州华立学院 |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 广州商学院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 广东科技学院 | |
广东理工学院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 深圳技术大学 | ---- | |
广西 | 广西大学 | 广西科技大学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桂林理工大学 |
广西师范大学 | 南宁师范大学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 河池学院 | |
玉林师范学院 | 广西艺术学院 | 广西民族大学 | 百色学院 | |
梧州学院 | 广西财经学院 | 南宁学院 | 北部湾大学 | |
桂林旅游学院 | 贺州学院 |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 |
柳州工学院 |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 桂林学院 |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 |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 南宁理工学院 | 广西外国语学院 | ---- | |
海南 | 海南大学 |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 海南师范大学 | 海口经济学院 |
三亚学院 | ---- | ---- | ---- | |
重庆 | 重庆大学 |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师范大学 |
重庆文理学院 | 重庆三峡学院 | 长江师范学院 | ||
重庆科技学院 | 重庆工商大学 | 重庆工程学院 |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 ---- | |
四川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西南科技大学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西华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西昌学院 | |
四川师范大学 | 西华师范大学 | 绵阳师范学院 | 内江师范学院 | |
宜宾学院 | 四川文理学院 | 阿坝师范学院 | 乐山师范学院 | |
四川音乐学院 | 西南民族大学 | 成都大学 | 攀枝花学院 | |
四川旅游学院 | 四川民族学院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四川传媒学院 | |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 成都文理学院 | 四川工商学院 | 成都锦城学院 | |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 ---- | |
贵州 | 贵州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 | 遵义师范学院 | 安顺学院 |
凯里学院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财经大学 | 贵州民族大学 | |
贵阳学院 | 贵州商学院 |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 |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 | 贵州理工学院 | ---- | ---- | |
云南 | 云南大学 | 昆明理工大学 | 云南农业大学 | 西南林业大学 |
大理大学 | 云南师范大学 | 曲靖师范学院 | 保山学院 | |
红河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 | 云南艺术学院 | 云南民族大学 | |
玉溪师范学院 | 楚雄师范学院 | 昆明学院 | 文山学院 |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 昆明城市学院 | |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 昆明文理学院 | ---- | ---- | |
陕西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工业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安石油大学 | 陕西科技大学 | |
西安工程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
陕西理工大学 | 宝鸡文理学院 | 咸阳师范学院 | 渭南师范学院 | |
榆林学院 | 西安培华学院 | 西安财经大学 | ||
西安欧亚学院 | 西安外事学院 | 西安翻译学院 | 西京学院 | |
西安思源学院 |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 |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 |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 ---- | ---- | ---- | |
甘肃 | 兰州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交通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兰州城市学院 | 天水师范学院 | 兰州财经大学 | 西北民族大学 | |
甘肃政法大学 | 兰州文理学院 | 兰州工业学院 |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 |
兰州工商学院 |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 ---- | ---- | |
宁夏 | 宁夏大学 | 宁夏师范学院 | 北方民族大学 | 宁夏理工学院 |
银川科技学院 | ---- | ---- | ---- | |
新疆 | 新疆大学 | 新疆师范大学 | 伊犁师范大学 | 新疆艺术学院 |
昌吉学院 | ---- | ---- | ---- | |
(摘录时间:2021年6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