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idian University)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简称“西电”或“西军电”,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院校,1959年中央确定的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共建,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中国最早的2所国防工业重点军校之一(哈军工、西军电并称)、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研究生院之一,''两电一邮''成员,先后入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历经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等历史时期。1958年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六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部、信息产业部,2000年划转教育部管理。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南、北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5.33亩,校舍建筑面积142.33万平方米;设有二级教学科研机构26个,开设66个本科专业;拥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专任教师2600余名,两院院士3人;全日制在校生37837人,其中本科生22438人,硕士生12666人,博士生2733人。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00余人、硕士生导师1500余人。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队伍,现有两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17人;聘有2位院士担任学院院长,4位院士担任学院名誉院长。汇聚了一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152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69人次、省部级人才147人次、省级青年人才84人次,青年托举人才64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18个、省级创新团队30个。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现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次、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教学名师4人次、省高校教学名师27人次。
类别 | 名单 |
---|---|
前辈先贤 | 保铮、孙俊人、毕德显、陈太一、罗沛霖 |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职) | 郑晓静、郝跃 |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职) | 段宝岩 |
中国科学院院士(兼职) | 包为民、武向平、杨孟飞、冯登国、王中林、M.Jamal Deen |
中国工程院院士(兼职) | 于全、吕跃广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 | 崔铁军、沈绪榜、郑建华、尹浩 |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 张锡祥、王小谟、孙玉、张光义、张明高、周寿桓、 杨士中、夏佳文、何友、沈昌祥 |
国外院士(兼职) | 汪寿阳、郭英杰 |
类别 | 名单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郑晓静、李建东、杨银堂、廖桂生、高新波、田捷、郭立新、刘宏伟、朱樟明、盛敏、李赞、邢孟道、张进成、魏志义、王龙 |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 段宝岩、郝跃、田捷、吕跃广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 郑晓静、焦李成、郝跃、杨银堂、李建东、廖桂生、田捷、马建峰、郭立新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 郝跃、段宝岩、田捷、郑晓静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梁昌洪、吴顺君、郝跃、周渭、郭立新 |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 梁昌洪、孙肖子、傅丰林、刘三阳 |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李云松、邢孟道、杜兰、朱樟明、田聪、公茂果、白雪茹、王从思、刘静、董伟生、韩根全 |
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 公茂果、杜兰、王爽 |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 焦李成、杨银堂、李赞、郭立新 |
级别 | 团队名称 | |
---|---|---|
国家级 | 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教学团队 | 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微波教学团队 |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 | |
通信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团队 | 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教学团队 | |
陕西省级 | 电路信号与系统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微波教学团队 |
微电子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 通信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团队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 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
大学物理教学团队 |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 | |
管理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 | 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 | |
应用物理学专业教学团队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 |
密码学专业教学团队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 数学建模教学团队 | |
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 | 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团队 |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 电子工程教学团队 | |
网络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核心课程体系教学团队 | 通信网络教学团队 | |
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教学团队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 |
科技英语教学团队 | 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团队 |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 |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团队 |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设有二级教学科研机构26个,开设66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等8大学科门类。
学院(部) | 专业类别 | 专业名称 | 学科门类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类 | 通信工程 | 工 学 |
信息工程 | 工 学 | ||
计算机类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工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 学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工 学 | ||
测绘类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工 学 | |
兵器类 | 信息对抗技术 | 工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示范性软件学院)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 学 |
物联网工程 | 工 学 | ||
软件工程 | 工 学 | ||
数字媒体技术 | 工 学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电气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 学 |
自动化类 | 自动化 | 工 学 | |
机器人工程 | 工 学 |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封装技术 | 工 学 |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 学 | |
工业设计 | 工 学 | ||
仪器类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物理学类 | 应用物理学 | 理 学 |
电子信息类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 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 学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 学 | ||
电波传播与天线 | 工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金融学类 | 金融学 | 经济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
工程管理 | 管理学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管理学 | ||
工业工程类 | 工业工程 | 管理学 |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类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
公共管理类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 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 学 | ||
统计学类 | 统计学 | 理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艺术学 | |
哲学类 | 哲 学 |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文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英语 | 文 学 |
日语 | 文 学 | ||
翻译 | 文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 计算机类 | 软件工程 | 工 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 电子信息类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工 学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工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类 | 生物技术 | 理 学 |
生物医学工程类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 学 | |
医学技术类 | 医学影像技术 | 医 学 | |
智能医学工程 | 工 学 | ||
护理学类 | 护理学 | 医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 地球物理学类 | 空间科学与技术 | 理 学 |
兵器类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工 学 | |
航空航天类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工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 | 化学类 | 应用化学 | 理 学 |
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 学 |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工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 计算机类 | 信息安全 | 工 学 |
计算机类 | 网络工程 | 工 学 | |
网络空间安全 | 工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 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计算机类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工 学 |
人工智能 | 工 学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 体育学类 | 运动训练 | 教育学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3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级特色专业2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立项专业7个,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立项专业1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58门,陕西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6门;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7个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18个陕西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网络与信息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与通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改革实验班、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 | 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
级别 | 专业名称 |
---|---|
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封装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 | 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网络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学、软件工程(设2个建设点)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人工智能、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统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立项专业 |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工程 |
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专业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空间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电波传播与天线、英语、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 |
陕西省级特色专业 | 信息对抗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数学与应用数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工商管理、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设2个建设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陕西省级名牌专业 | 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物理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级别 | 课程名称 |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微波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预测与决策(网络教育)、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高等数学(高职)、计算机网络(网络教育)、模拟电子线路基础、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微处理器类新技术实验、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线性代数 |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 线性代数学习指导与应用案例、电路分析基础、随机信号分析、科技英语语法、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等 |
陕西省级精品课程 | 通信原理、微波技术基础、信息与编码理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编译原理、通信网络基础、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导论、数字图像处理、大学物理、高等数学(高职)、数据库系统原理、现代密码学、数学分析、光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电路分析基础、高等数学、雷达对抗原理、微机系统及应用、高频电子线路、C++程序设计语言、光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自动测试技术、操作系统原理、雷达原理、微处理器类实验、固体物理、大学英语、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随机信号分析、数据结构、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息管理学、物理实验、管理经济学、电磁学、应用统计学、计算机图形学、科技英语、半导体物理、电子材料、固态电子器件、网络应用程序设计、预测与决策、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线性代数、大学体育、数学建模、纳米电子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计算机通信网、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信息安全数学基础 |
级别 | 中心名称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学中心 |
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光信息与功能元器件教学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现代物理实验实验教学中心、电波测量与天线实验教学中心、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 |
教学成果
2019年,学校学生在40余项国家学生学科竞赛中共获省部级以上奖项572项。大学生电赛获国家一等奖 7项、二等奖8项,排名全省第一;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西电成绩创历史最佳,获6项一等奖,其中作品赛一等奖5项(全国第一);大学生工程能力竞赛获国家特等奖1项(首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2018年,学校5项国家教学成果全部获奖 ,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项目名称 | 类别 |
---|---|
全国计算机专业评估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 1993年国家级一等奖 |
《电子线路》系列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 | 1993年国家级二等奖 |
团结奉献,锐意改革,扎扎实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 1993年国家级二等奖 |
电子机械学科建设 | 1993年国家级二等奖 |
最优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成果和经验 | 1993年国家级二等奖 |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整体建设水平 | 1997年国家级二等奖 |
创建有特色的应用数学系,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 1997年国家级二等奖 |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材) | 1997年国家级二等奖 |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及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 | 2001年国家级一等奖 |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材建设与改革(教材) | 2001年国家级二等奖 |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2005年国家级二等奖 |
西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型资助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 | 2005年国家级二等奖 |
信息安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2009年国家级二等奖 |
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体系及其支撑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 2009年国家级二等奖 |
面向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2009年国家级二等奖 |
面向国家急需,构建‘三位一体’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国家级一等奖 |
以能力为核心,‘三强递进式’培养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 国家级二等奖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7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重点学科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世界一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络空间安全
国家重点学科一览表: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物理电子学 |
电路与系统 |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
网络空间安全 | 网络空间安全 |
军队指挥学 | 密码学 |
应用数学 | 无线电物理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机械电子工程 |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密码学 | 情报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军事通信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光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电路与系统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思想政治教育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计算数学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物理电子学 |
软件工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光学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学位授予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物理学、数学、仪器科学与技术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数学、物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军队指挥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教育学、统计学、军队指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类别 | 领域名称 |
---|---|
金融 | — |
应用统计 | — |
翻译 | 英语笔译 |
工程 |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 |
工程 | 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航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 |
工商管理 | — |
公共管理 | — |
学科评估
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位居全国第一,获评A+档;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位居全国第3名,获评A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位居全国第12名,获评A-档;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三个一级学科获评B+档;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获评B档。学科评估具体结果如下。学校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汇总 | |||
---|---|---|---|
序号 | 一级学科 | 学科分档 | 全国排名 |
1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A+ | 1 |
2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A | 3 |
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A- | 12 |
4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B+ | 17 |
5 | 软件工程 | B+ | 17 |
6 | 机械工程 | B+ | 20 |
7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B | 15 |
8 | 光学工程 | B | 18 |
9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58 |
10 | 生物医学工程 | C+ | 30 |
1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C+ | 69 |
学校荣誉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6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入选第三批陕西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以及5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
类别 | 名称 |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共建) |
集成攻关大平台 | 新一代雷达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 |
前沿科学中心 | 超限感知前沿科学中心 |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先进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先进雷达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 | 国防科技工业网络安全创新中心(唯一高校成员单位) |
国防科技工业环境试验与观测网 | 西安电波观测站 |
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现代无线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智能信息处理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宽禁带半导体与微纳电子学创新引智基地、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移动互联网安全创新引智基地、复杂环境光电信息感知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雷达认知探测成像识别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电磁信息感知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 雷达认知探测、成像与识别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群体、高效模拟前端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群体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实验室 | 雷达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
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 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民用雷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对抗攻防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装备效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4]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同智能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分子与神经影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数据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线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空间超限探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网络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石墨烯联合实验室、陕西省超大规模电磁计算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区块链与安全计算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智能人机交互与可穿戴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空间超限探测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输入/输出重点实验室、电子对抗重点实验室、电子机械重点实验室、无线电物理重点实验室、微波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软件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电子子系统集成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微电路可靠性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材料与传感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通用电子仪器及测量重点实验室、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数学建模重点实验室、新型激光器件与光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级工程中心 | 大功率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复杂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 智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发展研究中心 |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陕西智慧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陕西省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 |
陕西省社科基地 | 陕西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
联合研究中心 | 现代交换与网络编码研究中心 |
类别 | 团队(群体)名称 | 获批时间 |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智能信息处理 | 2006 |
宽带无线通信 | 2008 | |
雷达信号处理 | 2009 | |
网络与信息安全 | 2010 | |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 | 2011 | |
视觉计算与协同认知 | 2013 | |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影像处理与安全传输 | 2014 |
复杂地海环境电波传播与散射 | 2017 | |
智能无线通信系统 | 2018 | |
电磁信息感知 | 2019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创造了中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包括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中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认知雷达、移动通讯、网络信息安全、高功率微波集成器件、智能计算、大型天线机电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共获国家科技奖16项(其中牵头10项,包括一等奖1项)、陕西最高科学技术奖2项。
2019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资助168项,同比去年增长10.5%,资助数创历年新高;资助总经费达8077.3万元,同比去年增长17.99%,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96项,同比去年增长15.66%;重点项目获资助5项,同比去年增长66.67%;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1项;面上项目获资助63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获资助2项(其中一项为重点资助项目)、联合基金项目1项。
2019年,学校17项成果获批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普及奖1项。多项成果获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4项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名称 | 项目 | 年度 |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高效模数转换器和模拟前端芯片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19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XXX动态协作频谱监测关键技术 | 2019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XXX微波功率器件及关键技术 | 2018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密集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化资源管控技术 | 2017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编码混叠成像与计算重建理论方法研究 | 2017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用于集成系统和功率管理的多层次系统芯片低功耗设计技术 | 2016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 | 2016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氮化镓基紫外与深紫外LED关键技术 | 2015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XXX目标分类技术 | 2015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大规模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网络异构自组织技术 | 2014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基于自然智能的学习与优化基础理论研究 | 2013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异构多域无线网络协同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13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大型星载可展开天线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13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深空通信压缩与传输技术及应用 | 2012 |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根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主办3个期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电子科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创刊于1955年,双月刊,为电子信息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EI核心库,被国内外多种权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被EI全文检索;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优秀科技期刊奖,2012年荣获首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2017年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双月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以发表社会科学类理论学术论文为主要特色。
《电子科技》创刊于1987年,月刊,主要刊载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相关领的最新动态信息、综述及技术类论文。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约1294.8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288.8万册;有98种平台的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约256个,内容覆盖了学校所有学科或专业。南北校区图书馆主要服务于2.2万余名本科生、1.2万余名博硕研究生和5千余名教职工(含离退休),两校区实行通借通还和按需调拨图书。2019年接待读者约289万人次、外借图书39万余册。
图书馆数字资源中全文学术文献涵盖了国外电子期刊1万余种,中文电子期刊1万余种;国外电子图书7万余种;中文电子图书101万种;国外学位论文全文60余万篇;国内学位论文全文超过300万篇;国外5个学协会的会议论文100多万篇,国内学术会议论文超过200万篇;国外科技报告全文超过130万篇;中国专利全文超过500万篇。
学校设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博物馆共收藏了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近5000件代表性实物,其中囊括了标志着我党我军通信史发端的“半部电台”(复制品)、我国第一台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等重点展品。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5月,学校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3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35个国家的166所知名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与海外知名高校、跨国公司等建立67个联合实验室。学校与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成立“西电-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并纳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成果。学校在德国、多米尼克建有2所孔院(课堂),与美国、英国、法国著名大学合作运行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6年通过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序号 | 研究院名称 | 成立时间 |
---|---|---|
1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 | 2000年 |
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 | 2012年 |
3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研究生院(研究生院) | 2013年 |
4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研究生院) | 2017年 |
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 2019年 |
6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研究生院) | 2020年 |
7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研究生院) | 2020nian |
校徽
学校校徽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的拼音头字母简写“XD”为主体构型,主体构型下为建校年份(1931)。校徽内环为一条电子旋绕轨迹,内环外上书毛体校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下为学校英文名称“XIDIAN UNIVERSITY”。
标准色有西电红、西电蓝两种。
西电红(CMYK:C0 M100 Y100 K20,RGB:R175 G33 B37,Pantone:S88-1CVS);
西电蓝(CMYK:C100 M70 Y0 K10,RGB:R0 G65 B130,Pantone:S197-1CVS)。